编者按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华夏文明,千载传承。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华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活动背景:
民进中央2019年创办的开明文化论坛始终秉承“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的“开明精神”,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献计出力,业已成为民进发挥界别特色和优势,增进与文化领域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联系,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集智聚力的重要品牌活动。
论坛创办以来,已先后围绕“文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海丝文化与城市发展”“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等主题开展研讨,取得了丰富的议政成果,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案》《关于切实解决文物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提案》《关于系统推进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提案》《关于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提案》等一批党派中央提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绍兴,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城。漫步在绍兴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古城街巷之间,绿荫辉映,微风不燥,悠然的乌篷船与古桥相映成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水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犹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日前,由民进中央主办的开明文化论坛在浙江绍兴举办。本次论坛聚焦“赓续中华文脉 建设现代文明”主题,与会专家学者260余人共聚绍兴,深入探讨传承历史文脉、文化基因解码、文明传承创造、人文经济共荣和城市发展更新等议题,以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以智慧服务国家战略。
▶▶▶文化·基因解码
“近年来,宋代文化忽然热起来,包括学术著作、通俗文化作品和影视剧,这些作品对宋代政治和军事的认识各有不同,但都对宋代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认为,“宋韵”是丰富深邃且浸润式、渗透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宋代精神气质和神采风貌等深厚的魅力。“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宋代文化也是如此。虽然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但宋代文化在严峻环境下非常多元化,且呈现出生机勃发的状态。宋学的产生,影响历史千年,流风余韵至今不绝。”
江南一枕钱塘水,宋韵千年入梦来。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中心执行主任孙以栋介绍,随着“钱塘江文明”基因解码加快进行,纠正了长期以来钱塘江被视为长江流域及吴越文化分界线的地理认知,将钱塘江视为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原发性”的人类文明是一个重大突破。“钱塘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两岸的七里亭、建德人、上山、跨湖桥、良渚古城等遗址,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2019年7月,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追溯江南文化性格形成的开端,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姚蓉指出,从永嘉之乱后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在江南地域上进行的政治、思想、文艺等各方面的互动中可以看出,衣冠南渡促使原本在中原的文化中心南移,促成了江南文化性格的形成,“柔”“逸”“文”等突出特征在此期的文化转型中已初步显现。后世柔美的、性灵的、人文鼎盛的江南文化由此发端,并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丰满。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从中国传统“画学”出发,讲述其中展现出的独特民族性和个性,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法上,更体现在画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中,并与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双联体”。“画家们通过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融入画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基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以《周易》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精神为例,正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质,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推动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刘震表示,文化基因的定义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传承整个中华文明,二是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明·传承创造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陈同滨的眼中,需要透过遗产的视角,从文明的角度来阐述。
“中国目前在世界遗产数量上位居第二。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利用遗产价值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中国文明的各种建筑和考古遗迹,向世界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邃内涵。”每一个申遗案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以西湖文化景观申遗的过程为例,陈同滨阐释其背后不仅展现了山水美学的精神内核,也与宋文化紧密相连。“遗产的故事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讲述:首先是基于地质构造的生态景观;其次是基于人地互动的文物古迹;最后是精神层面的产物,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手段,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元宇宙给文化传承创造带来了无限可能,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键,尽管在实际推进中仍有困难,可以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转化为数字产品,从而创造新的价值。“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式建设文化数据库,并发展数字产品,是实现数字产品健康发展的可行模式。”
“博物馆能够重新激活一座城市,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引擎,为现代人构筑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但一个没有文物的博物馆怎样实现文化和价值的传递?”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彬看来,艺术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向传统文化借智慧,研究探索中华文明语境下的中国设计范式与方法,厘清中华造物思想的源流,梳理中华设计美学的脉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和实践方法,帮助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创造,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人文·经济共荣
为实现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城市展开以文铸城、以文兴城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绍兴积极推进古城申遗,深化保护利用,解码文化基因,放大‘历史+人文’的独特优势,城市影响力、软实力得到持续提升。”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绍兴市市长施惠芳介绍,通过稳步修复传统风貌,着力打造清洁城市,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千年古城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魅力和生命力。
“云南有着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边境文化,旅游业发展较早,也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较早的一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副院长、云南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庆雷表示,“在接待外国游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旅游从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一种现代‘朝圣’,是跨文化体验与人际交流。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
“从历史特色来看,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是历史进程的反映,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体现着民族文化、地域特征、时代特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指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呈现不同的城市面貌;从空间特征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民族文化,铺就城市风貌的底色,不同的城市文化;从民族特点看,很多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居、村落、村寨,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交融;从时代风貌看,每个发展时期,城市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记忆。
“城市更新要留住人间烟火,城市更新设计就要根据不同城市、地域和时代背景的具体要求来实施,识别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注重文化价值的空间归位和视觉性、文化标志性的传承,将极大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让人们真正记住一座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副总建筑师赵颖强调,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设计将成为协调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洛阳、包头等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就成为规划选址建设的重要前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介绍,“例如包头作为工业文明城市的代表,在1954年的规划选址中,中规院经过多方案比较选择了新城区的位置,并协助完成规划,保留了包头工业文化底蕴的同时形成了以包钢为主的城市空间艺术。到如今,雄安新区作为现代文明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规院从谋划到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绿色理念,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雄安特色的文化体系,可见文化引领下的城市更新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实践探索,要在更新中保护,在保护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