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模式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7日   第 10 版)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要发展硬件,更要提升软件,要创建有张力、有温度的城市,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适儿化”建设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快乐学习、健康友善、全面发展的环境,更要彰显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治理温度。

▶▶▶为何建?

为何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张东升介绍,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世界城市化空前发展,人们猛然间发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设施配备、空间规划等存在缺位,儿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1996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同年,在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儿童友好城市行动”首次被提出,得到世界范围内38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的积极响应。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观点,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是“儿童优先”。

张东升谈道,倡导儿童友好理念、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建什么?

“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举全国之力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展蓝图。二是把城市规划、运营、管理、建设全部纳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概念之中,打造宏观意义上的儿童友好城市。三是全社会大力普及和倡导儿童友好,让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张东升表示。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随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将有一半以上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有约100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长期进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的张东升谈道,“我们去过很多城市调研,国内一些城市经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全域推进、规划引领、社区支撑等特色经验,为在全国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在调研中发现,温州是全世界儿童用品生产基地,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产业友好体系,将儿童友好理念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儿童友好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张东升介绍。

此外,张东升还参与了义乌市妇女儿童中心的规划工作,该中心是城市儿童友好的综合性服务机构,能够给家庭、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保障。儿童友好驿站、儿童书屋、娃娃室等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张东升充分感受到各地都在以不同形式满足儿童安全、服务、娱乐、发展的需要。

▶▶▶怎么建?

在张东升看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以及倾听儿童的声音不够等短板,即便建起了各种“高大上”的硬件设施,如果细节没做到位,效果仍会受到影响。

张东升举例,如儿童之家、儿童乐园等“适儿化”设施建好之后,由于管理人员对儿童发展和需求等基本知识的缺乏,导致儿童体验大打折扣。有些城市成立了“儿童观察团”“儿童议事会”等儿童议事机构,使儿童的意见得以表达,但总体来说,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仍然缺乏儿童参与机制。

“儿童的发言常常被成人导演,儿童参与还需要‘技术’支持。”张东升解释,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特点、身心特征等跨度非常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引导儿童表达。“如低龄的孩子语言表达零碎,可以让他们画出理想中的社区公园等方式进行表达。而针对较为高龄的学生则采用调研、辩论等方式,使其能够充分表达需求。”

此外,张东升认为,在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应以儿童友好理念构建“家、校、社育人生态”。在尊重儿童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倡导儿童友好家庭的同时,社区应精准摸排社区儿童组成,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需要,协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创造更多学校与家庭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儿童友好城市更有“人情味”。

2024-05-27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382.html 1 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模式 62,3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