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镇江招隐山在黄鹂清脆的啼鸣中悠悠醒来。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山顶,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里的一切都被映照得美丽而温暖。
“王奶奶,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晨曦中,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久老年康复中心院长刘彤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从房间内嘘寒问暖,到食堂里叮嘱卫生安全,从了解医药物资储备,到安排当日工作重点,一圈巡查下来,已是日上三竿。
辛苦不言而喻,但老人们期盼的目光,总是让刘彤不愿停下奔波的脚步。
创办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至今十余载,亲历和见证我国养老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刘彤尽己所能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力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初心。
“是父母的相继生病,把我推到了养老服务这条路上。”刘彤告诉记者,2010年身在南京的她正值事业发展上升期,“那时母亲确诊小脑萎缩,不到一年,父亲也病倒了,身边离不开人”。
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刘彤请过保姆、找过养老院。然而,普通保姆几乎不具备医疗护理技能,当时条件稍好的养老院床位极度紧缺,很难住进去。
不忍心让父母受病榻之苦,刘彤决定在家乡镇江办一家养老院,也为更多的生病老人提供全方位照护,“让老年人过上有温度、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这件事听起来两全其美,但理想有时候离现实很远。
马不停蹄地参观各类养老机构,选定场所、找来帮手、购买器材,刘彤说,几番周折盼来开业这一天,但辛苦打拼一年多,当时拥有50张床位的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入住的老人却始终只有十几人,甚至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但纵使再难,刘彤也从未想过放弃。资金不足,卖掉房产填补亏空;人员流失,就自己顶上担任临时护工……
付出总有回报。两年后,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良好的口碑,“九久”逐渐走上正轨。2014年,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养老需求,刘彤把老年康复中心搬迁到设施更完善的新址,床位扩大到400余张,并配套了良好的医疗硬件。
“搬迁后,不少人主动联系谈投资,无一例外地提出‘投资回报率’,都被我回绝了。”刘彤说,“不希望因为资本的介入,把它变成完全的生意”。
随着“九久”逐渐发展壮大,刘彤立志在发展道路上实现“医养结合‘零距离’,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安心、放心、舒心”。
在刘彤看来,健康咨询、身体检查、疾病诊治等医疗服务与生活照护、精神心理关爱等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目前养老的最大需求。
“为此,需要打造一支具备医护、急救、康复、心理、营养等复合技能的养老人才服务队伍。”刘彤说。
“在相关部门的牵线和推动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驻点到‘九久’做‘医养结合’试点,后因新冠疫情等原因未能持续。目前,康复中心成立了自己的医务室,老人的安全感更足、身体更健康、笑容也更多了。”但刘彤依然有些忧心——中心现有护理员普遍年龄偏大、专业性不强。
在刘彤兼职任教的一所学校,经常有“老年健康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九久”实习。她发现这些孩子毕业后却鲜少从事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员队伍中的“青春力量”可遇而不可求。
在刘彤看来,让老年人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需要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她希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从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入手,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以多元化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种层次的养老需求。
出于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也是源于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视,刘彤给自己定下个“规矩”——每年走访慰问护工家庭,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也正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她了解到更多困难群众的养老难题。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家庭中出现失能失智的老人时,儿女由于工作忙和护理经验欠缺等原因,不仅很难照护好他们,而且容易陷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刘彤认为,失能失智及长期卧床的老人,是养老工作中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群体。
“养老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思路,是我履职服务为民不可或缺的内容。”刘彤建议,要逐渐完善体系建设,出台失能失智老人的专项政策法规,兜住、兜牢、兜准、兜好这一群体的养老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制定失能失智老人的分级分类照护清单。
“两个多月前,在镇江市政协围绕长期护理保险组织开展微调研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关于将不离床洗浴纳入长护险服务项目’的社情民意信息,经江苏省政协报全国政协后,编发在《委员建言》中。这对于我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刘彤说。
进入养老行业14年,如今的刘彤依然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却也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这份从容,更多来自对健康养老事业越发坚定的信念。
“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帮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帮助明天的每一个人。”刘彤说,她将继续身体力行,利用好政协委员的身份,把实践和经验转化为建议与对策,让更多老年人能在良好的医养服务中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