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作品就是我们的镇馆之作——《九龙壁》,是1997年爷爷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创作,作品中共有1997条龙的图案,由60名工人耗时一年半完成。”走进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龙腾艺术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糊画代表性传承人、民建会员、承德市政协委员郝如香向记者介绍道。
眼前这幅长9米、高3米的《九龙壁》,大小飞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金色的龙头活灵活现、纹理清晰,龙身立体逼真、色彩鲜艳,精湛的制作工艺让记者们连连赞叹。
自从跟随爷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腾,深入系统学习布糊画,郝如香就全身心走进了传统艺术的世界,“爷爷这些精品力作就像一盏盏明灯,照耀着我继续走好非遗传承路。”郝如香对记者说。
从民间传统艺术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艺人用布料包裹住海绵,通过胶水糊制、组装制作而成的半立体艺术品就是布糊画。布糊画,起源于满族的民间传统艺术‘补花’,起初,手艺人把图案用浆糊补在靴、帽、衣服上,为的是实用美观。如今,我们变补为糊,布上绘丹青,画中造‘浮雕’,就成了艺术品。”记者们“打卡”中国滕氏布糊画传承发展基地——龙腾艺术馆,郝如香介绍了这项“指尖上的绝活”的魅力。
“绘样、分解、制版、整型、配料、布糊……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细腻极致,需要先经铅笔勾勒底样,再用硬纸板复刻胎膜,选彩色布料包覆其上,然后装糊成画。”郝如香介绍说,补花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2014年,布糊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腾艺术馆展陈的布糊画,题材广泛多样,大到山水壁画,小到花鸟虫鱼,均可入画。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巴掌大的生肖画,还是长达数米的壁画,都精巧独特、惟妙惟肖,洋溢着浓郁的满族民间艺术气息。
20世纪90年代,郝如香的爷爷滕腾将布糊画发扬光大。他打破了传统的“拼凑法”模式,创立了“堆积法”新工艺,创作技法集绘画、雕塑、刺绣、裱糊、剪纸等工艺于一体,用料讲究、色彩绚丽、操作细腻、画面逼真、取材广泛。
据介绍,滕腾大师先后创作了《九龙壁》《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等经典的布糊画作品,其中《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收藏陈列。《老鼠娶亲图》《十二生肖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让布糊画技艺后继有人
作为滕腾的孙媳妇,郝如香是布糊画第五代传承人。她最初接触布糊画是在2003年。回想起20多年前和布糊画的缘分,郝如香用了一个特别的词——一见钟情。
20多年来,郝如香潜心学习研究布糊画制作工艺,扛起了传扬滕氏布糊画的大旗。
“作为传承人,其实特别有压力,因为爷爷已经把滕氏布糊画的技艺带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就想着如何拓宽这项技艺的广度,让其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郝如香表示。
据郝如香介绍,为了持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河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布糊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不间断举办非遗布糊画培训班,培训农村学员数百人;承德市很多学校将非遗列入学科计划,布糊画成为长期选修课,定期在学校教授布糊画技艺,并安排学生到龙腾艺术馆实习。这些年,基地接待上万名学生,体验非遗布糊画的学习制作,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布糊画、爱上布糊画。
作为政协委员,郝如香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布糊画的传承发展与履职实践相结合。
“现在,我对布糊画的手艺传承有信心,但如何保存好精品布糊画是一个问题。”郝如香在调研中发现,布糊画、剪纸等非遗手工作品是比较“脆皮”的艺术作品,虽然在避免强光的情况下可以安全保存,但若想长期保存还有一定难度。
郝如香说,希望相关部门支持做好非遗精品认定工作,对非遗精品状况进行摸查、鉴定和评估分析,引入恒温恒湿密闭空间、专业科学技术介入保存等方式,科学有序加快抢救、修复和保护。
“非遗+扶贫”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2018年,丰宁成为全国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郝如香组织周围贫困村妇女,成立了布糊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就业工坊举办培训班、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妇女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她们的家庭地位,带动了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发挥了非遗扶贫“志智双扶”的双效作用。
“同时,可以引导大家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参与非遗项目实现自主脱贫致富增收,从而达到‘一艺在手,终身脱贫’的目的。”郝如香表示。
“民建中央和各省民建组织一直在支持我们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我们加大宣传推介,并通过各省民建会员扩大布糊画作品线上线下销售,助推布糊画传承发展。”在郝如香看来,政协委员和民建会员的双重身份让她更加坚定了履职为民的初心。“非遗传承需要久久为功,既然我选了布糊画,就会坚持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