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警惕“伪科学”泛滥不止

王大鹏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4 版)

“0蔗糖”就是无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量子波动速读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曾经,您是不是也相信过这些所谓的“科学”论断?事实上,它们都是以科学为名,行欺骗之实的“伪科学”。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它们往往“包装”精美,利用各种复杂的概念和术语,通过广告、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为何伪科学屡禁不止?究其本质在于它利用了受众对不确定性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科学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而伪科学则是用科学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给人们提供了某种确定性,从而让人们深信不疑。这就导致了“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

与复杂的推理过程相比,人们更愿意选择简单的答案。再加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认知捷径,猎奇心理,以及“害怕错过”效应的影响等等,都为伪科学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个人的认知路径。

同时,从科普供给的角度来说,伪科学之所以会屡禁不止,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科普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扩大科普内容的传播范围和覆盖面。

借用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的观点:科学之所以败给迷信是因为科学人(既从事科学研究,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撤出了自己的科普阵地,也就是把舞台让给了我们鄙视的人。相应地,B站科普UP主鬼谷藏龙在一次科普活动中也表示,民众的认知是个“生态位”,科班出身的人不去占领,骗子就会去占领。

因此,我们更应去思考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向公众及时地传播科学,不给伪科学的滋生和蔓延留下“生态位”。

首先,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出击,承担科普的责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注重提升科普能力,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指出,“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

当然,科普工作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上升到价值引领的维度,因为“如果我们向广大公众只讲解科学的发现和成果——无论这些成就具有多么大的使用价值,甚至非常鼓舞人心——而不向公众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普通人怎么能够分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呢?”

其次,公众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掌握科学和运用科学,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比伪科学更可怕的是伪科学的相信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也要求,“公民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主动学习、掌握、运用科技知识,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等不良现象。”因而从科普的目标对象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提高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降低人们被情绪而非事实所左右的可能性,提高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让人们明白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或者说“在此之后”并不等同于“由此之故”等等。

再次,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对伪科学予以打击和清理,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空间。比如加强科学内容的审核,采取必要的措施限流或者下架假借科学之名传播的非科学内容。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相应研究成果的运用,避免“首因效应”和“逆火效应”等。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2024-05-31 王大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732.html 1 警惕“伪科学”泛滥不止 62,7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