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一直很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杨扬表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事关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她希望充分发挥体育强心作用,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屏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杨扬提交了《关于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体育强心作用、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提案》。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杨扬介绍说,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显著优于不参与或少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人格特质具有重要作用。”杨扬说。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应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校内户外活动达到2小时。
“各地各级学校要切实落实好‘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关要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杨扬建议,“此项内容应纳入学校相关领导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杨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一定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杨扬认为,要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杨扬建议,要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如团队拓展,校内、校际间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增强集体荣誉感。”杨扬表示,“同时要开发适合青少年的体育心理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开展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这些都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杨扬表示,对于乡村薄弱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大力鼓励和动员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在乡村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此外,希望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进一步普及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在各项赛事活动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竞赛中,经历挫折教育,让体育带来的精神,在他们的成长中支持他们,真正将体育强心落到实处。”杨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