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小院”作用大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04日   第 09 版)

蘑菇小院,是北京市副中心“科技小院”,2020年,在市、区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庭院经济。村民可以居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本报记者 田福良 摄

科技小院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

时隔一年,今天科技小院又取得了哪些成绩?经历了哪些故事?对各地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能发挥哪些作用?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一个院落,几间农舍。”从2009年建立第一座科技小院至今,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常年驻扎在乡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而且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现在——1800多个科技小院遍布全国

时间回到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创建科技小院的初衷是想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模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切实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科技小院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如是说。

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15年过去了发展如何?

在北京,全市共建成87家科技小院(覆盖10个郊区),2023年共助力当地集体经济及农民增收2500余万元。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举例道,门头沟白虎头科技小院,打造“百枣园”,推动林果经济发展,2019年底,白虎头村提前实现了全员“脱低摘帽”,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通州区富各庄村制定了蘑菇主栽品种(平菇、榆黄菇)+珍稀特色品种(白灵菇、黄金针菇和秀珍菇)的搭配生产模式,带动庭院种植食用菌60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房山区东石羊村,积极推广草莓高架无土栽培,每亩增收8000元,解决当地和周边农户200余人就业……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科技小院所在村集体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已达45个,占比55.5%,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2个,占比39.5%。全年解决就业2400余人次,引进、推广菊花、牡丹等新品种220余个,集成、推广各类节水、施肥等新技术180余项,示范带动18万余亩。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众多科技小院所在地。

在江西,11个设区市先后建立了61个科技小院,围绕江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重大需求,建设了涵盖稻米、蔬菜、果业、畜牧业、水产、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主要产业的40多个乡村产业。江西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院长胡国良举例说,比如,彭泽虾蟹科技小院以服务小龙虾产业集群为重点,将发酵麸皮和土壤改良技术、虾蟹甲壳提取技术等融入到全产业链;上高水稻科技小院师生解决了当地双季稻机插技术、优质稻丰产抗倒技术等技术瓶颈,种粮大户姚小军采用小院师生研发的技术,平均亩增产50余公斤,亩节本增收150余元。

那么,科技小院给乡村带来了什么?

在王斌眼中,北京科技小院建立5年来,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帮扶格局。可以说,小院虽小,但做出了大品牌,实现模式可复制;小院虽小,但写出了大文章,实现经验可推广;小院虽小,但育出了大人才,实现效果可持续。

在胡国良看来,科技小院将人才培养,特别是专硕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了学用有机融合。即在生产一线培育人,“培育-就业”零距离;在农民地里做科研,“研究-应用”零距离;在农民身边做服务,“专家-农民”零距离;在龙头企业做服务,“技术-产业”零距离。真正实现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输血”(推广技术)与“造血”(提升素质)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技术到位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此外,科技小院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争取多种资源支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胡国良如是说。

未来——打造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

“小院”很小,仅是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很大,它推动农业发展的大天地,将“象牙塔”与“泥巴地”链接起来。

从15年前,在曲周起步,依托科技小院向农民零距离推广农业技术。如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个个科技小院在全国许多乡村安家落户、遍地开花,科技扶贫的果实越结越多。科技小院已从科技帮扶的1.0版、产业兴农的2.0版,升级到乡村振兴的3.0版。这个模式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真正成为高校与农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提交了一件与科技小院有关的提案,建议布局建设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

钟登华将科技小院的功能总结为“拆了4堵墙、架了4座桥,体现出4种品格”,即拆了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科研、教与学之间的墙,架起了学校与乡村、师生与群众、问题与办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体现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上下求索、为民造福的品格。“如今,科技小院也已推广到老挝和非洲8国,连续三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重点案例向全球推广应用。”钟登华补充道。

从目前来看,科技小院建设发展还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钟登华看来,各培养单位建设的科技小院布局较散,缺乏统筹规划,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大部分科技小院提供的是单项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多技术集成、产业链条延伸等趋势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同时,面对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和各培养单位高涨的建设热情,科技小院现有的建设发展规划与中央文件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如何解决?钟登华表示,布局建设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应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统筹规划,突出校地协同,以县为单位,布局建设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助力粮食安全和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服务绿色低碳、人居环境治理等农业发展关键问题,支持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黑土地等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地区、产粮大县等区域开展集群建设。”钟登华建议:支持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全方位所需,强化学科协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参与科技小院集群建设,地方政府要在政策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健全激励和质量保障制度,在科研项目、基地建设、年度经费预算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江西科技小院特色,铸造科技小院品牌,探索总结小院建设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在胡国良看来,未来需联合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加强对科技小院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持续开展科技项目落地,助推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积极申报农技协科技小院项目。

2024-06-04 本报记者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905.html 1 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小院”作用大 62,9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