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的喀斯特石山中,生活着一群特殊的精灵——白头叶猴。它们是我国极危级保护动物,比大熊猫(易危级)更加珍稀,是中国独有的灵长类极危物种。
它们幼年时期呈金黄色,半岁左右开始逐渐变色,一岁半左右完成变色,变色后雌雄性身体都呈黑色。因其头顶高耸起一撮直立的白毛,像极了摇滚风格的“莫西干”发型,又以树叶为食,故而得名白头叶猴。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所发现的500多种灵长类里,白头叶猴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猴子。
可惜这样的精灵仅存约1400只,只出没于崇左市左江以南、明江以北的一个三角形狭长地带。
2012年白头叶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成极危物种。
为保护白头叶猴,2005年,广西成立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要保护好这些精灵,科研监测是基础性工作。但白头叶猴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运动攀岩能力强,白天在悬崖峭壁与树丛中活动,晚上在石灰岩峭壁高出的溶洞中夜宿。而保护区内,石山地势陡峭、山林植被繁茂遮挡较多,再加上猴群活动范围广、移动速度快,靠传统的人工观测手段对于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监测存在很大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观测猴群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保护区最初布设了数十个视频采集设备,对白头叶猴的栖息点的生态情况、猴群日常活动等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
然而,全天监测的空拍素材对存储服务器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靠工作人员肉眼去分辨视频中的白头叶猴活动情况,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2024年开始,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华为TECH4ALL(tech for all)数字包容团队开展了“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方案试点,开发了一套包含识别、存储及查询应用和推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的系统。
通过系统,算法能自动识别视频出现的白头叶猴,如果白头叶猴一直出现则分段保存,分段时间可配置为1-5分钟,统计视频中白头叶猴的数量,同时保留一张白头叶猴出现数量最多时候的图片。
而存储及查询应用系统能够提供可视化展示界面,展示的内容包括白头叶猴每日数据实时统计,还能提供不同观测点下的日/周/月/年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比如,在系统的首页大屏上,记者就看到,当日白头叶猴出现累计数、出现最大数以及前端摄像机的直播数据等。
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27日,系统共识别发现白头叶猴累计1.52万余次,单个观测点最大出现次数为38次。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席运营官玉晓成介绍说,该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引入AI技术手段,提供科学、高效、可持续的保护手段,为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他解释说,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白头叶猴数量突然地增多减少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白头叶猴的安全和生存环境。更关键的是,通过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揭示白头叶猴的生态特征、种群动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丰富而准确的数据基础。
此套系统还能将采集到的白头叶猴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直观地向公众传播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白头叶猴的生态知识,提高公众对白头叶猴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农登攀看来,这套系统提高了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还让相关工作更加高效。而且,他着重指出,保护白头叶猴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而是以白头叶猴作为伞护种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是维护共有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介绍说,TECH4ALL是华为推出的在数字包容领域的倡议和长期行动计划,基于华为和伙伴在技术、应用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合力,“让数字世界更平等可持续”。比如,用数字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像在对白头叶猴、雪豹、绿海龟、候鸟等物种的监测中,即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高效的智能识别和有效监测,不但减轻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将开创更多环境及生态保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