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如此强调。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相继联合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和规划,就系统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作出部署。6月17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将聚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国中医药服务当前怎样?老百姓还有怎样的心声?作为仍然在一线出诊的知名中医,委员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患者,接触到一线老百姓。我们通过委员们的讲述,将老百姓的心声带向这次会议。
——编者
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的确希望能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所所长唐旭东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小到感冒,大到慢性病、疑难病,中医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相关部门要联合加强系统质量管理,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中医药惠及基层特别是乡村居民,着重推进疑难疾病、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目前,我国81.47%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强化。但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乡村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看来,中医药诊疗服务的特征,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镇医生拓宽对疾病的治疗范围和深度能发挥其独特的“简、便、验”优势,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保基层、强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关键一步。
“基层中医馆建设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才能更好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健康需求。”唐旭东同样认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
在刘清泉看来,在村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不应该区分中医和西医,应该中西医两种技术兼备,掌握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治疗手段。通过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呵护老百姓的健康,才能真正把中医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加强基层医疗人员中医中药能力的培训至关重要,只有把这一体系建立好,才能更好地助力于中医中药的发展,发挥好中医药的作用。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稀缺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要的一环是培养更多中医人才,国家已经把发展中医药的大方针定好了,关键是要把中医药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好。”刘清泉介绍,我国目前仅有个别院校可以培养3年制的临床中医学生,这从生源上导致了乡、村两级没有合适的中医药人才可招聘。而现在较为普遍的本科毕业生、硕博毕业生,基本不会选择去乡、村两级当医生。
刘清泉以任职的北京中医医院为例说,该医院曾从河北、云南、内蒙古、贵州、北京郊区等地招收了600多名当地农村有高中或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来北京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让这些村民掌握常见慢病的诊疗方法,然后回村为村民看病。这些村民是当地人,回去后基本上也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如果每一个三甲中医院都发挥好这个职能,我们能把强基层这件事做得非常好。”他认为,这样的模式很适合在其他地方推广,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走教式”教学,授课教师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在现场诊疗中培养学员中医药辨证治疗能力,提升中医临床思维。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数量短缺、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中医药特点不突出等问题。”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面临的困难,在唐旭东看来,中医药领域亟待建立适应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路径清晰高效的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在职培养新机制。
为此,唐旭东建议,国家要建立健全定期、长期面向基层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生工作机制,通过“基层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类医学生”等基层人才培养项目,规范化培训中医专业住院医师、助理医生,转岗培训中医专业医生,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根基;启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在职培训行动计划,结合当地疾病谱,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考核机制,搭建线上培训平台,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中医药基层骨干人才师承教育培养新机制。
要能把疗效说清楚
“当前,中医药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临床疗效证据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中医药行业要围绕说明白讲清楚疗效,扎实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的科技支撑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基地高标准建设,不断强化创新主体高水平引领,充分激发创新人才高质量赋能,持续推动创新机制高效率运作。”唐旭东坦陈,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中医药原始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更是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支撑和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与产业发展驱动作用的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抉择。
“此外,目前医疗机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既面临着科学研究层面的挑战,也面临着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的困难。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参与研究,让市场化、产业化的概念植入科研课题,结合临床需求进行选择。对于基础性研究课题则可以通过申请横向项目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医院以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释放医院的创新活力。”刘清泉开方,同时还应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支持、鼓励、指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