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

寄情草木葳蕤的乡村

——全国政协委员滕贞甫谈长篇小说《草木志》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2日   第 12 版)

▲《草木志》

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滕贞甫的最新长篇小说《草木志》出版。这部作品聚焦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围绕由古驿站演变而来的村庄——墟里村的振兴发展,讲述了驻村干部“我”,和邵震天等人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驿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驿路·遇见文旅融合项目,终于让该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走上了富裕之路。

无论作为作家还是政协委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直是滕贞甫的“必修课”,乡村,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在草木葳蕤的振兴之路上,滕贞甫记录、书写,讲述精彩的乡村故事。

草木有情亦有道

创作长篇小说《草木志》,对于滕贞甫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从儿时的故乡胶东,到“第二故乡”的东北,乡村是滕贞甫的精神原乡。“从九岁开始我就生活在东北,对东北生活的深厚积淀和发酵,让我不得不以笔为犁,深耕细作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与滕贞甫之前的10余部长篇小说一样,《草木志》是对东北黑土地的倾情书写。在小说中,墟里村位于小兴安岭东麓的沿江镇,那里有一个北地植物王国。因为参与省里一项驻村工作计划,“我”来到了这里,成为一名驻村干部,见证了这里的巨变。

小兴安岭是滕贞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同时,他自己也有着挂职扶贫的经历。面对乡村振兴的火热图景,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作家,滕贞甫思考着如何推动乡村发展、振兴的乡村是何种样貌,也因此,作品中有他对故乡抹不去的记忆、对乡村当下命运的理解和对乡村未来的期盼。

“乡村振兴是为了激发乡村活力,为乡村赋能,让乡村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民生改善和文化繁荣。”乡村生机通过什么来形象体现呢?滕贞甫选择的切入点是草木——“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一句话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些话都揭示了一个道理:草木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就像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草木来写人,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你会有许多新发现。我们常说道法自然,很大程度上就是从生态规律上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是草木志,也是人物志。比如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哨花吹”邵震天,滕贞甫将他与当地一种野果“一把抓”对应起来,把一个村委会主任的工作状态和酸甜苦辣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打碗花、拉拉秧、杨铁叶子、四角菱、黄波椤、老地榆……《草木志》每个章节的题目均为一种植物,大都是大小兴安岭地区常见的草木,每种草木背后,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草木有情亦有道,草木让人物有了灵魂,人物则赋予了草木灵性”,在滕贞甫看来,乡村振兴要靠内生动力,草木是源自泥土的生命力,当振兴发展体现在人的观念里,时代的风尚才会扎下根并催生出新的枝叶,这是草木生长的规律,也是社会变革进步的正道。他要讲述的,正是乡亲们凝心聚力,激发无穷潜力,为村子谋发展的故事。

“书中一草一木对于我来说都像久违的故交一样亲切自然。”回忆起自己创作时的状态,滕贞甫坦言仿佛沉浸其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些草木中的一株,是驿路边茂盛的蓬蒿,是路面上匍匐的牛筋草,抑或是河沟旁随风摇动的垂柳,切身感受着时代浪潮对这个古老村庄的涤荡。

守正创新接续文化

“《草木志》虽聚焦于山乡所发生的巨变,却并非一部仅限于单一主题的创作。事实上,‘巨变’的基石恰恰在于‘守正’。”在《草木志》新书首发式上,滕贞甫如此说道。这缘于他对乡村发展中文化传承的关切。

“乡村与城市的功能不同,乡村的功能更多的是传承和守护,传承的是文化,守护的是生态,是乡愁。乡土文化可以创新,但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另起锅灶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滕贞甫感到,书写当下的乡村,最难的是如何写出乡村生命的韧性。他认为,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因地制宜,对于那些具有传承和守护功能的乡村,应该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让巨变更多体现在内涵发展上。那种扒掉老宅、砍光老树,在耕地上建厂房的做法,虽然能带来短期红利,但从长远看却是毁掉了乡村。

如今,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发展,活出了自己应有的样子,在滕贞甫眼中,这是山乡巨变中一道令人欣慰的风景,它让乡村守护和传承的功能依然存在,让传统文化基因依旧活在原生态的风土人情中,为离家之人留下了回乡的路标。他说:“《草木志》寄托了我对乡村太多的文化情愫,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自然形成的民风民俗,而是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说中的墟里村曾是古驿站,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墟里村人的努力下,打造出驿路·遇见文旅融合项目,使古老驿路迸发出时代活力,是现实的路,亦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当百年驿路被接通后,这道风景就不局限在交通上了,而是驿路文化和传统的接续,是历史与现实的接续,更是人心与梦想的接续。”滕贞甫说。

为乡村的美好未来鼓与呼

多年来,滕贞甫的创作一直与本职工作紧密关联,比如他在扶贫工作一线时,写了脱贫攻坚题材的长篇小说《战国红》,在纪检战线工作时写了反腐倡廉题材的长篇小说《鼓掌》,在宣传战线工作时写了弘扬传统文化题材的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他更将文学创作与委员履职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协商、调研等重点工作来制定创作计划。

“身为文艺界的委员,我立足文艺战线,从文学和文化的视角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针对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个时代课题,滕贞甫深入到湖南益阳清溪村采风,在《清溪村的文旅品牌》评论文章中,系统阐释了清溪村因文学而兴值得借鉴的鲜活经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让更多政协委员关注文学在促进东北振兴中的作用,他在辽宁省政协举办的第五期“委员讲堂”上作了“文学赋能振兴”专题讲座……

通过不断深入基层调研和采风,滕贞甫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转化为文学创作和建言献策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深深地感受到政协委员在履职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聚焦关注与国之大者结合起来,调研选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建言献策与民有所呼结合起来。“对于我来说,政协是一个难得的能量场,为我的文学事业又插上了一双翅膀。新时代的乡村因为有‘两山理论’的指引,正走上草木葳蕤的振兴之路,振兴路上的许多故事需要去记录、书写,把乡村发展的轨迹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的未来,这算是我创作《草木志》的一份初衷吧。”滕贞甫说。

▶▶▶延伸阅读

《草木志》中有30多种植物,一个没有在东北大地生活过的读者,看过《草木志》后至少会记住这些植物,通过一本书,与几十种植物结缘,打通人与植物的精神关联,这也是阅读的一大收获。

如果想了解东北的民俗和自然,建议可读读《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读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等。

(滕贞甫)

2024-06-12 本报记者 谢颖 ——全国政协委员滕贞甫谈长篇小说《草木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259.html 1 寄情草木葳蕤的乡村 63,2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