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云南是世界上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茶文化最丰富的地方,尤以普洱为甚。
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山地面积占98.3%,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澜沧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
普洱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境内有位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树龄超过2700多年的野生型古茶树,有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树龄超过1700多年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有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树龄超过1300多年的景迈芒景栽培型古茶林,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古茶树构成了茶树驯化、栽培的完整演化链,加上境内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14个世居民族都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马古道”的源头,以及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1729年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的困鹿山茶园等等,使普洱成为“世界茶源”。
2012年8月,我国申报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成为第一个茶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项目主要包括澜沧、宁洱、镇沅3县,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还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友好的茶园管理技术体系,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技术基因库。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第一个茶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包括了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44个相关项目,位于宁洱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9月,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评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茶类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该项目位于澜沧县惠民镇,拥有古茶林2.8万亩、古茶树320余万株,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三大世界遗产体系各有侧重,但其基础都是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产业发展。普洱古茶园是典型的林茶复合系统,当地居民对茶园的粗放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茶园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上层乔木和茶树本身的枯枝落叶为茶园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古茶园具有较强的抗御病虫害的能力。人们正是利用这些特点,构建现代生态茶园,利用樟树等树种进行害虫防控,创造环境培养寄生植物丰富产品,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其他作物改善茶的香气,在茶林中饲养家禽家畜和其他动物而增加茶园的养分,逐渐形成了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养殖、多物种组合的形式。
普洱古茶园是“生物王国”。“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这是许多人到古茶园之后的感慨。普洱古茶园还是民族文化的表征物,是精神信仰的寄托和自然教育的场所。靠种茶为生的布朗族、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人,敬畏森林,爱护茶树,通过乡规民约控制了人类对茶园的利用规模,遵循自然生态思想管理和调节着这片绿色的王国。传统知识、节庆、人生礼仪等重大社会、个人的文化行为都或多或少与茶相关。对普洱人而言,没有茶园,就没有美丽的生命;没有茶园,就没有优美的环境;没有茶园,就少了地方和文化的认同;没有茶园,就好像生命失去了源泉,信仰失去了寄托。
普洱古茶园背负着从远古走来的历史财富,继续向着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