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胜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你眼中的邮政快递是什么样子?”6月12日,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走进母校——南京邮电大学,参加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并为同学们作了一场《AI在快递物流中的应用与挑战》的报告。
从意气风发的马同学到责任在肩的马局长,再到“履职为民”的马委员,马军胜从未忘记因何而出发:为了中国的邮政快递梦。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位为邮政快递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快递人”,此时依然是那个最为朴素的愿望:愿中国的邮政快递事业越来越好!
■行业升腾成为经济“黑马”
时间回到1978年。
那一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17岁的马军胜考入南京邮电学院电话交换专业,成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
学习之余,马军胜兼职了4年的“通信员”:天天奔跑于教室与传达室之间,为同学们收发信件报纸和包裹,同时还要求大家把信件上的邮票“剪下”,开始了自己的集邮生活。
马军胜就这样和“邮政快递”紧密相连,从此再也没分开。
“我是1982年毕业的,在邮电领域干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电信业的大发展,经历了话机从‘摇把子’到移动手机、网络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再到‘分组交换’、传输从‘铜线’到‘光纤’这些里程碑式的跨越。同时,也参与了把邮政业从夕阳行业改造成朝阳产业的过程,目睹了我国快递业由小到大、领先世界的腾飞。”毕业典礼上,马军胜和同学们讲起了他的经历。
短短几句话的背后,是邮政管理部门筚路蓝缕的改革“创业史”,更是马军胜以及所有邮政快递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1982年,特快专递业务刚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开,更多的国人可能还不知快递是何物;而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仅用5个月,就已突破600亿件。
如果把中国快递业务量画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从2007年邮政体制改革之后,就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坡度——2007年,邮政体制改革实施,快递年业务量突破10亿件;2010年,修订后的邮政法颁布实施的第二年,快递年业务量达到23.4亿件;2014年,快递年业务量跨过100亿件大关,跃升世界首位……
作为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首任局长,马军胜深感责任重大。“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要抢抓机遇,坚持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项政策出台,依法行政,为多元经营主体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力促行业安全发展。”
此后,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出台,特别是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再一次推动了快递业发展。
2016年,全国政协召开第46次双周协商会,聚焦《快递条例》的制定。全国政协委员马军胜受邀参会建言。作为快递企业代表的顺丰董事长王卫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感慨道:“我22岁出来开的顺丰,之前被叫了很长时间的‘黑速递’,现在叫‘黑马’,国家层面能够关注我们这个行业,这23年真的没白干!”
“没有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实施,没有数智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革命性重塑,邮政快递事业发展难有今天这样的成果!”马军胜说。
■科技创新无止境
“但愿你们想象中的邮政快递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回到最初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马军胜用大量数据和图片说明:快递物流服务千家万户,连接千城百业,已是人工智能应用和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阵地。
站在熟悉的校园,马军胜对入学当年的大事记忆犹新: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邓小平又将此提法升级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理念也成为快递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事实证明,科技和快递业的遇见,也成就了彼此的传奇。
从2012年至今,国家邮政局多次召开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为科技应用提供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5年,在国家邮政局组织的一场科技座谈会上,参会的微电子技术专家、时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看到了商机。
当时,一边是行业蓬勃发展市场广阔,亟须科技创新;一边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方向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搜索出路。随后,由中国科学院转型改革衍生的“中科微至”应运而生。
中通成为业内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企业:投资600万元,使中科微至在中通快递广东东莞分拨中心落地并成功运转。操作员人数从400人降至85人,日处理量却从40万件提升至50万件,分拣准确率也提高至99%。
有了中科微至的样板,马军胜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快递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马军胜建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技术荒”和“应用荒”并存的矛盾;深化科技改革,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动力不足问题;加强三链融合,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金不足难题;加强人才建设,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力不足问题。
在马军胜看来,在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中,大学生不能缺席。
“大学生是代表未来的生力军,是行业未来希望之所在,也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力的重要因素。”马军胜说。
早在今年3月20日,全国两会结束不久,马军胜走进北京邮电大学,作为2024年首期“国脉大讲堂”的主讲人,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以及发展邮政快递业新质生产力。
“以前觉得两会离自己很远,听了报告之后觉得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京邮电大学大一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说实话,我本来对未来的职业之路还有些迷茫,但现在我觉得邮政快递业前景广阔,坚定了我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
“同学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AI+浪潮已经到来,时代为大家提供了广阔舞台,新的奋斗历史正等待着我们去书写。”马军胜再次向同学们发出号召。
■快递送进农村千万家
“这是湖北洪湖莲藕红人杨晶,他通过快递,将裹上青泥巴的莲藕送至百姓千万家的餐桌,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马军胜不止一次讲过杨晶的故事。
杨晶也记得马军胜第一次去调研的情形。
“那时马局长穿着一双褐色的鞋子,不顾田里的泥巴,直接走到藕塘,查看莲藕的长势。他说,洪湖这么好的藕要想办法多推出去才行。”马军胜的朴素亲切让杨晶备受鼓舞。
“我当时就是一个普通的农产品经营者,领导这么重视,让我做起事来更有信心了。此后快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卖出去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杨晶说。
在“快递+农业”的加持下,洪湖莲藕以最快的速度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杨晶越干越起劲,带着周边5个村子的30多户村民一起,种藕、卖藕,成为小有名气的“莲藕大王”。
凤岗村鸭蛋奶奶廖秀英、玉林百香果十二叔杨庆焕……在邮政快递业,这样创业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但在马军胜的快递梦想中,还远远不够:不仅农产品可以依靠快递走出去,更多的产品也能通过快递走进农村,满足广大农民兄弟姐妹们“像在城里一样便利地收快递寄快递”的迫切愿望。
“今年是‘快递下乡’工程推出十周年,随着农村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进一步畅通。加快提高农村地区的快递服务水平,是邮政快递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马军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马军胜还建议:补齐县乡村邮政快递设施短板弱项,建强县级寄递配送中心、推广实用分拣技术并完善乡镇寄递服务设施,整合邮政、交通、仓储、供销等设施资源,加大公共性分拣处理场所建设,推进自动化升级改造,同时鼓励企业自建服务站点或共建共用服务站点,充分利用邮政营业场所、汽运客运站和供销社等场地增加丰富寄递配送功能,提升辐射到村能力。
马军胜希望:“有更多的快递送进农村千家万户。”
■快递小哥关爱不间断
行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向上生长的每一个个体。步履匆匆的快递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快递,牵动大民生。“我们要给快递员更多的保障和关爱。”马军胜表示。
从2017年开始,国家邮政局连续8年推进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七件实事,聚焦人民群众在邮政快递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每一年,“加强快递员(投递员)权益保护”都位列其中。
2017年全国两会,马军胜就在“两会部长通道”上为快递员争取一辆合法上路的三轮车,解决快递车辆路难上、车难停、门难进的困境。
很快,继北京快递三轮车统一更换标识上路通行之后,广东、福建等地纷纷跟进,明确提出有统一标识的快递电动三轮车可在市区范围通行。
这仅仅是个开始。
从改善投递员(快递员)工作环境,推广快递电动三轮车规范上路,到推动寄递企业规范内部管理,遏制“以罚代管”,减轻一线员工负担;从连续办好寻找“最美快递员”活动,到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引导形成尊重劳动、关爱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邮政管理部门对快递员的保障和关爱一直在持续。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军胜再次为快递员群体发声。
“我国快递员群体规模巨大,已经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亟待完善。”马军胜经过分析后提出,应从加强专项规划调度、压实企业责任、强化监管执法和督导检查、优化申领程序等方面入手,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扩大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覆盖面,进而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
马军胜的邮政快递梦想仍在持续。有成就、有问题,但更多的还是信心。
站在母校的讲台上,面对一群青春朝气的脸庞,马军胜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的市场规模巨大、我们有强劲的增长速度、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同学们,邮电快递业的基础已由一代代前辈们艰辛铸就,未来的发展壮大更需要你们接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