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方政协

昔日盐碱地,今朝“米粮川”。看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如何助力治碱改地——

让盐碱地“破碱”重生

路强 刘海强 高新国 范文杰 高松 高峰 张文敬 雷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7日   第 06 版)

在我国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多次深入盐碱地区域实地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生产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稳产增产“大粮仓”。这当中也有许多政协人的身影。他们有的奔走一线调研,不断为改造盐碱地提出高质量建议;有的将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结合,推广改造盐碱地的新技术、好经验。本期我们一起看看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的政协智慧。

——编者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有女不嫁卤泊滩,男儿有志快出滩。”这是几十年前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卤泊滩区饱受盐碱之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盐碱地是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沧州、内蒙古巴彦淖尔时,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多年来,为攻克盐碱地这一“土地顽症”,各地区各部门不断进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探索实践。如今,在蒲城县政协23年的不断助力下,当地已经实现了从盐碱地到“吨良田”的巨变。类似的变化也在其他盐碱地分布地区陆续发生。在这场破“碱”重生的不凡实践中,各地政协与政协委员同各地各部门一道,谱写了一首生动的治碱“协奏曲”。

陕西蒲城—— 二十余载接力治碱

“这块改造好的盐碱地,小麦亩产预计可达600公斤。”近日,在卤泊滩区的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吨粮镇”示范区,一片金黄、饱满的麦田旁,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师海斌的介绍,让前来视察的县政协委员们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前景充满信心。

自2001年开始,蒲城县政协委员在对卤泊滩进行视察后,就曾针对排碱不畅、科技投入不足等提出了加强清淤排碱、强化科技支撑等建议。20多年来,县政协在持续关注着盐碱地综合利用问题。

委员的呼声也得到了党政部门的积极回应。多年来,他们积极采纳委员建议,开展卤泊滩排水(碱)工作,按“县管干沟,镇办管支沟、村组管分毛沟”原则,采取“常年管护和岁修清淤相结合”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实施了排碱渠中干沟改造、许家庄支沟排水、卤泊滩排碱渠综合治理等项目,修建跨渠建筑物108座,新建改建渠道76公里。2022年4月,全县还开展了排水(碱)渠清淤整治大会战,投劳5000余人、投入机械1000余台,渠道清淤整治298.92公里,有效提升了农田排涝能力。

蒲城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当地采取增施有机肥、农作物秸秆还田、地表水压碱灌溉等措施,解决了土地盐碱化严重、排水不畅、碱水倒灌、内涝等问题,农作物亩均增产47%。小麦、玉米(复种)亩产由治理前的350公斤、400公斤增加至治理后的500公斤、600公斤。

“我们村这片地属正在治理的盐碱地,只要加大治理力度,粮食也会稳产、高产。”荆姚镇王子村党支部书记许学会满怀信心地说。

由于盐碱地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返碱风险大,治理任务艰巨。“治得好、管得好”是委员关注的焦点。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县政协委员李红芳认为,水利改良是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加大灌排系统建设和修复力度,采取明沟、竖井、暗管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向地表集聚。

“三分治,七分养。”县政协委员贾军虎表示,在组建县盐碱地改良工作专班基础上,要优化治理方案、加强实验示范、确保工程质量并加强后期监测、养护,避免重返盐碱地。

接力治碱仍在继续。委员们建议,在做好调研、论证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施策、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水利、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文章,让盐碱地造福于民。

河北沧州—— 在“特”字上下功夫

“计划明年大面积种植。”今年收割小麦时,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乡村民宋桐岐表达出对“泊麦7号”的喜爱之情。

给宋桐岐带来种植信心的是“泊麦7号”亩均产量数据。当天,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对旱碱麦示范田种植的“泊麦7号”进行实收测产,综合得出561.57公斤的亩均产量。“从测产结果看,沧州地区旱碱麦产量水平创新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给出了测产结论。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沧州市政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利用委员会客厅、主席恳谈日等载体,引导政协委员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泊麦7号”是历经14年、从3600个杂交组合中繁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围绕旱碱麦种植推广,市政协第七“委员会客厅”开展专题协商座谈。委员们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旱碱麦种植基地、实行良繁良推配套运行模式、加大旱碱麦推广力度等意见建议。

同时,在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实地调研后,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还组织委员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对口协商。委员们就盐碱地改造、旱碱麦品种研发、规模化经营、产业支持政策等问题积极建言,提出鼓励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创新,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耐盐碱作物良种繁育,构建现代耐盐碱种业体系;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探索更多盐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等建议。

助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仍是沧州市政协2024年重点工作,被列为常委会会议议题。市政协主席王晓燕强调,要多在“特”上下功夫,在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从4月开始,市政协开启调研小分队模式,为常委会会议高质量建言做准备。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市内6个县(市)开展调研,专题调研组还赴山东、浙江、福建相关地市学习考察。

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纷纷就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意见建议。“着力在新型肥料、草粮轮作、良种培育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董海龙委员呼吁,加大中试示范基地、标准化繁育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优质麦种产量,加快品种迭代更新。“强化科学规划,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付荣凤委员针对轻度、轻中度、重度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盐碱荒地特点,给出具体种植、养殖建议。

沧州市政协表示,将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继续开展深度协商议政,提出更多有角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意见建议。

宁夏石嘴山—— 完善改造配套措施

稻田连绵、稻苗葱郁,稻下一条条鱼儿来回穿梭。初夏时节,走进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新丰村,“稻在田里长,鱼在水中戏”的立体种养模式让前来“取经”的隔壁村民艳羡不已。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稻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地。10多年前,新丰村人少、田荒、碱大、沟深,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2020年,党员致富带头人马金明成立了平罗县金丰源家庭农场,流转700余亩土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获得了良好收益。

平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稻渔综合种养是综合利用盐碱地的创新探索。这种技术让水稻为鱼类遮阴,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鱼类则为稻田除草增肥、吞食害虫,维持系统自身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为农户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昔日寸草不生,而今鱼稻共生。石嘴山市政协主席张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为了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石嘴山市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改良方式,成功探索出“盐碱地变良田”的路径,目前,已改善盐碱地302万亩。

但张宏伟表示,盐碱地改造依然存在一些

问题。“自治区改造投入主要依靠国家项目,因缺少后续维护资金,治理成效易反弹。此外,受项目资金和合规性限制,盐碱地改良项目布局分散,难以系统性解决灌排等问题,项目效果欠佳。”

自治区政协委员茹小侠也表示,按照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投入需求测算,亩均投资在3000元以上,但由于当地财政薄弱,县(区)配套能力不足,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合计亩均投入约1200元。“仅能够满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在土壤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为此,他们建议宁夏继续争取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盐碱地改造利用等项目资金,用足用活耕地保护政策,缓解经费困难。同时,探索新增耕地指标、产能、水权跨区域交易,所得资金用于盐碱地改造。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调动农户和土地经营者积极性,解决盐碱地改造后续投入问题。

对于备受关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创新,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红缨建议利用工业固废改良盐碱地,让粉煤灰变废为宝助力盐碱地改良。据了解,近年来,宁夏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及煤泥、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产出量大幅增加,但因房地产、交通运输等基建领域投资放缓,这些工业固体废物难以处理。“该项目技术的应用既推动了我区粉煤灰大宗固废规模化、高值化消纳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低成本、高效改良,何乐而不为呢?”陈红缨说。

吉林白城—— “治碱改地”步履不停

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白城市是这类盐碱地的典型区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抓住吉林省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机遇,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至2023年,白城市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66个,建设规模共计49.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3.79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2.5亿斤。

“治碱改地”涉及土地整理、土壤改良、适地良种、配套水利等诸多方面和细微环节,治理过程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已经成为普遍共识。2023年,白城市政协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积极助推粮食增产,委员们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开展科技增粮》《关于推进白城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几点建议》为题在常委会会议上开展专题议政,形成了9个方面10项议政建议报党委政府参考。围绕保护性耕作和盐碱地治理开展多次调查研究,从“强化统筹协调、拓宽投入渠道、坚持建管并重、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性建议,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资源开发、配套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筹措、后续工程管护、相关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构建新时期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格局和政策体系。”为此,白城市政协组织白城市吉林省政协委员连续数年在省政协全会期间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盐碱地治理和利用的几点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建议》《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不断显现,但仍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等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吉林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并作出批示。

“改地适种”之外,“改种适地”也在同步进行。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研究燕麦育种,探究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白城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长忠在白城这片盐碱地坚守30多年,带领团队着力选育耐贫瘠、耐盐碱的“白燕”系列燕麦品种。如今,团队已取得50多项科研成果,白城市域内外28万亩的盐碱地种上了他们培育的燕麦品种。

“依靠种植燕麦等耐盐碱作物治理盐碱地,需要市场驱动、产业拉动和消费带动。”任长忠说,单纯销售燕麦米,模式单一,盈利有限,只有通过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后端,瞄准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挖掘、提升燕麦及相关产品的产业效益,才能更好地调动、引导农民种植燕麦,进而改良利用盐碱地。

山东东营—— 让“破碱”经验遍地开花

“亩产511.88公斤!”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前进村,专家对耐盐碱小麦品种“济麦60”示范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这片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的小麦,亩产成功突破千斤,成为山东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

“‘济麦60’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好、耐盐碱等特点,适合在中度盐碱地大范围种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济麦60”育成人曹新有告诉记者,自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后,该品种便开始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试种,目前全省秋播面积有11.6万亩。

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2%。这些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也是农民心里纠结的“问题地”——种了会赔钱,不种荒着又可惜。

如何让盐碱地破“碱”重生、创出高产,不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政协委员的梦想。

东营市政协委员刘志鑫是一名大豆育种工作者,来自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议加快部署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尽快出台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办法,以地块和区域为单元整合各路项目资金,创新农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在省政协“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协商会上,刘志鑫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作了重点发言。他和他的团队总结出的一套“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得到了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

盐碱地是工业建设的预留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涵养地、特色农业种植的开荒地。为总结归纳好全市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充分挖掘盐碱地价值,进一步释放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建设,东营市政协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列入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提高科技创新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高效生态利用等方面开展协商。

现在,刘志鑫关心关注的问题已然从“希望”照进“现实”:全国首个耐盐碱植物育种加速器落户农高区,2023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农高区召开,盐碱地国创中心揭牌成立,2023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会议成功举办,118家高校院所、企业参加盐碱地特色农业成果展……

2024-06-27 路强 刘海强 高新国 范文杰 高松 高峰 张文敬 雷蕾 昔日盐碱地,今朝“米粮川”。看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如何助力治碱改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033.html 1 让盐碱地“破碱”重生 64,0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