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广东省“头号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目前已进入提档加速期。6月19日至20日,在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们积极开动脑筋,深度讨论,为做好县城城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书记点题,全省同题共答
今年年初,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亲自点题,要求省政协围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开展常委会专题议政。4月19日,省政协以“现场会议+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了工作动员会。省政协主席林克庆表示:“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紧紧围绕‘县城规划、人口集聚、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从4月至6月,省政协组织了10个跨专委会调研组分赴各县调研,与当地县委书记、县长、基层职能部门等深入探讨,邀请省直有关部门、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加,百名政协委员参与调研并提交书面意见建议,15个相关地市、57个县同步开展了调研并提交了调研报告。省政协还分专题召开6场深度协商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反复讨论修改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陈祖煌表示,调研发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呈现出新特点:县城承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县城建成面积不断扩大、产城融合速度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虽然近年来县域城镇化步伐加快,但无论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还是县城承载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同江浙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次调研让市县政协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我们感觉,调研报告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数据不是收上来的,而是跑出来的;敲的不是小算盘,而是大数据。”清远市政协主席姚楚旋表示,清远市政协从县城人口集聚小切口开展调研,深刻分析了清远市推进县城人口集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此次还邀请57个县政协主席参会,与省政协常委们一同讨论研究,既谈问题又提对策,从不同角度为推动县城城镇化建设破题。
聚焦痛点,省市县纷纷亮招
县城人口规模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广东省57个县城镇户籍人口只占县域户籍总人口的17.6%。调研访谈发现,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农村户籍挂钩,国家农业各种补贴,未来征地拆迁补偿预期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城不落户现象普遍。省政协常委张广军认为,要将户籍登记同村民股份分红相剥离,不单纯以户籍地址作为分红条件依据,探索以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置换县城保障房,探索集体分红、农村股权收益、农村资产租赁收益等质押贷款,缓解农民进城购房难。
农民进城,最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省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要激励民企到县城投资开公司,吸纳就业人口,通过建设产品批发集散市场和线上交易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园,投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省政协常委陈美仪则认为,要引导设计师、规划师进乡村,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农工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省政协常委孙斌建议要研究新业态对县城经济的促进作用,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商业体系建设,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置各类专业市场……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事实上,广东省县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此前6月12日召开的省政协专题座谈会上,县委书记们普遍反映,缺乏有力的投融资机制,建设资金保障不足。而调研组也发现,县级政府对涉债问题高度敏感,对适度负债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对隐性债务的理解把握能力不强。
常委会会议上,与会人员纷纷建议要提升县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的匹配度,要善于利用金融系统解决资金问题,利用好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省政协调研组建议,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认定、核算、解释等方面争取新突破,积极探索支持县城建设的投融资新模式,重点打造县级融资平台,建立三级联动投融资机制,打造专项支持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导基金等等。
医疗和教育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两大抓手。大家建议要通过“栽好梧桐树”来涵养县城人才生态,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医生、教师等到县城“再就业”,加强县级职业院校建设,完善信息化配套和大数据支撑体系。
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关于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共识愈发清晰:要突出“特”,实现差异化发展;要做好“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要强化“融”,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提”,提升县城治理水平;要推动“改”,激发县城活力。
林克庆表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强化使命担当,持续开展调研视察、民主监督,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实践,为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集智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