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宝藏

傅抱石国画《雨花台》的故事

周惠斌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7日   第 11 版)

傅抱石 《雨花台》 纸本设色 58×78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6年,傅抱石创作的国画《雨花台》,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满怀崇敬心情冒雨前往雨花台,瞻仰、祭奠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的壮阔图景,是傅抱石矢志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新山水画力作。

《雨花台》(纵58厘米,横78厘米,中国美术馆藏)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图式,纵情描绘雨花台的人文景象,以及清明时节斜风细雨,草木含悲,人们凭吊先烈的场景,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彰显出傅抱石身体力行以中国画反映生活、写照时代的创作情怀。画面的前景部分,松柏繁茂,苍翠蓊郁;中景表现前往雨花台瞻仰、缅怀革命先烈的人群,在道路交会的山坳处,沿着蜿蜒山路,手举各色雨伞,络绎不绝地向纪念碑缓缓盘旋前行,与山腰处林立的电线杆、丛林茂密呈巨大馒头形的雨花台融为一体;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若隐若现,山峰郁郁葱葱,山头红旗招展,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引领着后来者砥砺前进;远景大幅留白,以淋漓的水墨迅疾扫刷,再现了江南连绵春雨的清寂氛围和缥缈朦胧的肃穆美感。左上角题识“一九五六年清明节写雨花台,傅抱石”,钤白文“抱石之印”。

整幅作品水、墨、色浑然一体,沉稳厚重,意气豪放,通过典型的“抱石皴”手法,以硬笔散锋连皴带擦,赋予山形独特的肌理和质感,再施以水墨渲染,虚实相间,浓淡相宜,轻重相和,淡而不薄,厚而不滞,营造出雨帘细垂、雾气迷蒙、天地氤氲的清明山雨之景,尺幅之间凸显恢宏气象和激荡情思。

特别是画家并未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进行刻意摹写,而是以诗意和内敛且被树木遮掩的方式加以刻画,这种更接近生活现实的平淡化处理,使整个画面洋溢出浓郁的现场感和壮阔的空间感,寄寓了画家炽热的情感和喷薄内心的礼赞,因而富于艺术的震撼力和审美的亲和力。

作品笔墨饱满、墨色分明,画面清新湿润、苍秀幽雅,用笔凌厉恣肆、挥洒自如,以淡墨斜扫雨色,或竖或斜,粗细顿挫,出神入化,运用概括性的笔墨,表现出蕴涵于革命纪念地庄严崇高的深邃意境。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殉难地,是人们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傅抱石《雨花台》以艺术化的手法,讴歌长眠于此的万千忠魂以信仰和生命铸就的不朽功勋,展现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襟怀,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

2024-06-27 周惠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057.html 1 傅抱石国画《雨花台》的故事 64,0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