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宁夏考察的重要讲话,对他说的“五十六个民族,无论是这个民族还是那个民族,我们都是同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好。团结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重要话语记忆尤深。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跟随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题调研组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以及乌兰察布市开展调研的情景。作为调研组成员,我们深入街道社区、边境口岸、农林牧场、文博场馆、乡村、学校、企业等地,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也有很多感想和体会。
在调研过程中,我感受到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些社区,他们将铸牢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在治理和宣传工作中融入民族团结因素,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守望相助好家园”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模范事迹,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一些中小学,他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求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坚定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活动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地也大力弘扬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如包头市充分做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团结佳话的宣传阐释工作,挖掘并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在调研中,我深深感到,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开展,内蒙古各地群众切实增强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认真办好两件大事,努力助推自治区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决心和干劲。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的统领性要求,是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的关键性抓手。甘其毛都蒙语意为“一棵树”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它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是全国通关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2019年,我曾来此调研。短短几年过去,最深刻的印象是口岸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建设了新的通关能力智慧管控中心,还积极推进无人驾驶跨境运输、跨境无人驾驶专用通道等项目,使通关过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巴彦淖尔市,我们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肩负着铸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而感动。据说,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成立以前,其周边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林场自1960年成立以来,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5%,为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贡献出一份力量。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马莲渠乡的大十号村,全村仅600多人,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发挥村内产业优势,打造了集教育研学、观光、餐饮、住宿、康养、农耕体验、自然认知为一体的“云朵嘎查”研学旅游项目,使村中各族群众一起共同富裕。调研现场,真切地感受到当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白天实地走访,晚上便邀请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访谈、听意见。在访谈中,当地的干部群众与我们坦诚沟通,认真向我们介绍情况,还时不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实地调研,才能获得新情况、新认识和新思考。调研间歇,委员们之间还会及时就某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比如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调研的收获、今后的工作建议等等,这都让我意犹未尽。
能够参加这次调研,是一个认识区情国情、提升履职能力的宝贵机会。一直以来,全国政协强调无调研不提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想我们应该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社区,在调研中找准关键问题,用扎实的事实和数据说话,议政议到点子上、建言建在关键处。这次调研中,我感受到深入基层调研也是一个政协委员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我要以这次调研为契机,认真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聚焦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建言和提案,交出一份优秀的委员答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