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生态

大熊猫,你在他乡还好吗?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8日   第 09 版)

▲ 大熊猫“福宝”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新华社发

近日,旅韩大熊猫“福宝”归国引发了大批粉丝的关注。还不到4岁的它俨然是大熊猫界的“女明星”,众多游客前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看望。作为首只出生在韩国的大熊猫,它憨态可掬的模样深受中韩两国民众喜爱,其“归国”也成为两国公众热议的话题。

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一般在5—6岁达到育龄期。根据中韩两国的协议,“福宝”在年满4周岁前须返回中国,这也是为了让它保持自然健康的生长节奏。

据了解,未来将在科学评估背景下,根据全国大熊猫优化配对繁殖计划为它择偶。

“福宝”的回归体现了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也让人们看到我国在大熊猫保护事业中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担当。

在近日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围绕大熊猫保护回应社会关切——

■ 关切一:我国大熊猫在境外生活状况如何?

近年来,大熊猫在境外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介绍,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专家组对所有国外合作机构的每只大熊猫健康和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的实地核查评估。结果显示: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健康欠佳老年大熊猫得到及时医疗诊治和良好护理。境外合作机构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协议规定,制定了大熊猫健康监测、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规范和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评估报告,年底提交年度体检报告等制度。大熊猫主食竹来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学合理。

例如,今年,中国和西班牙开展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5月30日,中西双方在马德里动物园举办了大熊猫馆开馆仪式。西班牙王太后索菲亚出席仪式并致辞,西班牙民众热烈欢迎中国大熊猫的到来。目前,旅居西班牙的两只大熊猫“金喜”和“茱萸”活泼可爱,非常健康。

斯萍表示,除西班牙外,今年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同时,今年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 关切二:保护大熊猫最好方式是让它回到野外自由生活吗?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因此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熊猫回到野外自由生活。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回应说,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而是物种保护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

刘定震解释说,很多野生动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的;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或面临极大困难。

同时,人工繁育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础。例如,如果没有动物园等场所,人们很难观赏到90%以上的野生动物,也很难向公众传达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

对于生物学研究者来说,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还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

例如野马在中国野外灭绝后,通过国际合作将人工繁育的种群重新引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到近800只,实施野化放归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种群。

刘定震强调说,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也不能全部放到野外。由于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训练,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圈养个体才可以选择性地放归野外。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

■ 关切三:如何避免大熊猫圈养种群近亲繁殖?

目前,我国已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约72%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我国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促使其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余只增长到目前约1900只。

在野外保护的同时,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介绍,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728只。目前,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大熊猫维持在同等水平,为国际合作、科普教育、放归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谓近亲繁殖,按照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

刘定震表示,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同时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

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 关切四:旅外大熊猫会被利用打“基因战”?

最近网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的或者被克隆的风险。

刘定震回应说,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只有60%多,远低于人类与黑猩猩(约99%)、大猩猩(约98%)等类人猿,甚至比小鼠与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还低,拿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其次,境外合作机构对大熊猫开展研究,受到相关国际公约、动物伦理审查规定以及双方合作协议的严格约束。按照这些要求,任何合作方未经中方同意私自开展有关大熊猫科研活动,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认可和保护,其行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谴责。

2024-06-28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102.html 1 大熊猫,你在他乡还好吗? 64,1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