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让技术为文化产品出海赋能

本报融媒体记者 位林惠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8日   第 11 版)

随着网文、网剧、网游文化出海“新三样”的不断深耕海外市场,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着新时代盛世中国的万千气象。

然而,纵观“新三样”在海外市场的文化触达,依然以华人群体为主,且产品的格调有待提升。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在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覆盖度,深入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笔者认为,增加情感认同是第一要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架起“民族”和“世界”之间的桥梁便是情感认同。当下而言,仅以文化符号进行文化传播已无法满足讲述中国故事的需要。例如,近日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制作的电影《功夫熊猫4》上映,自2008年起,《功夫熊猫》系列不仅在全球收获一批“熊猫粉”,更是将其打造成文化IP在全球掀起“熊猫热”。功夫、熊猫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但讲述的故事内核却是美国精神。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近年来中国微短剧以迅猛发展势头横扫全球多个地区,尤其以“霸总”为主题的系列短剧,让全球观众直呼“上头”,这背后的逻辑内涵,便是经过对不同地区本土化改造后的“霸总”,都能在当地受众中取得情感认同。因此,文化产品出海,要在厚植中华文化土壤中,汲取具有普世情感的“文化基因”,让海外受众实现从“符号认同”转向“情感认同”。

此外,让技术为文化产品出海赋能尤为重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加速发展、创新演进,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重塑了更多空间和场景。从ChatGPT到Sora,都对网文的生成、网剧的制作、网游的研发及“新三样”在推广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网文出海在语言翻译方面更加精准、高效,网剧在制作上不仅融入虚拟场景,更能在不拍摄的情况下,仅通过文字指令便可生成视频。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更加多元的文化场景和文化样态,助力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出海。

1979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第一部电视剧《巧入敌后》,开启了引进电视剧的先河,如今已过去45年。45年里,我国由文化输入国逐步蜕变为文化输出国,这背后,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开放,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出海之路,道阻且长;而成功出海,中华文化会更加精彩绽放!

2024-06-28 本报融媒体记者 位林惠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112.html 1 让技术为文化产品出海赋能 64,1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