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梅兰芳大剧院或人民剧场散戏之时,我总是裹在离场的人群中,因为没人认得我是谁,所以我便可以“偷听”观众对国家京剧院演出的真实反馈,无论是顺耳的赞誉,还是刺耳的批评,这种发自内心的、毫无顾虑的、自然而然的话语,弥足珍贵。
京剧,如果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迄今已经234年。
新时代这十年,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运而生,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新时代,搭上“文化快车”正驶往未来。
聚光灯下百花齐放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坚持策划一批、创作一批、上演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秉承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移植优秀传统戏“三并举”剧目方针的同时,开拓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两改”思路,潜心创作新作品,精心打磨传统剧目,把艺术质量摆在首位,陆续推出了革命历史题材《风华正茂》、现实京剧《主角》《雄安人家》《老阿姨》、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移植改编《五女拜寿》《西厢记》,整理复排《白毛女》《三打祝家庄》,融合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以时代精神激活国粹生命力。
京剧《主角》由优秀青年演员付佳担当主演,台上是一曲戏曲艺术跌宕起伏的浩然诗篇,台下是一幕国京青年“人人是主角”的生机景象。本月中旬刚刚首演的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龚全珍为创作原型的现代京剧《老阿姨》,以现实主义精神关照现实生活,以浪漫主义情怀召唤诗意与理想。很多朋友观看过后告诉我,《老阿姨》贴近美好心灵,以优美抒情的戏曲形式展示个体情感与时代奋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创排京剧版《牡丹亭》《红楼梦》《女史赋》,复排经典剧目《对花枪》《木兰传奇》,推动更多青年演员在舞台上担当“主角”。“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以经典名著、经典名剧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成熟的戏剧要素、突出的审美优势,滋养青年演员成长,以剧目带人才、以人才传剧目。
排练厅里流光溢彩
正值酷暑,已经耄耋之年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老师最近几乎每天坐镇排练厅,为年轻人复排剧目《苏小妹》,这部作品也将于7月5日接受观众检阅。谈及剧院的人才举措,刘老师说:“回想当年,由大艺术家、老师们带着演,这是剧院的传统,是京剧教学口传心授的艺术规律,我们就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你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党和政府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剧院上下一条心,前前后后整套的一条龙贴心服务,手把手地助推你们成长成才,这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的事!”
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正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站在舞台上,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才赢得“国粹艺术”之誉。青年最具艺术创造力,每一个艺术门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离不开青年人才的不懈努力。青年“有戏”,京剧才“有戏”。2022年3月起,国家京剧院集全院之力开展了“百日集训”活动,在艺术实践中提升演职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破解青年人才培养难题,贯通“演练”到“实战”,打通“内部培养”到“外部检阅”全流程。为此,剧院选拔6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在排练厅亲授指导、亲身示范,“百日集训”期间,共有艺术家89人次亲临现场。剧院还专门为11位艺术家老师和18位优秀青年演员、演奏员、舞台技术人员隆重举办了拜师仪式,这也是剧院时隔61年再次举办集体拜师活动。
鲜衣怒马青春,桃花红雨舞台。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站到舞台中间,梯队建设日趋完善。“百日集训”实施以来,青年演员、演奏员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舞台上流光似火,练功房“一室难求”,大家竞相来到排练厅,坚持“大练功”,比拼技艺、敢于创新。
青年演员见到我常说:“我们现在练功、排戏都有了目标,有了希望,因为清楚地看到,就在眼巴前儿,是我唱主角的那一天!”
“第二舞台”乘势而上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是一门古老艺术,但京剧从不乏“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头。
早在上世纪的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伶界大王谭培鑫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也是京剧与科技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新的科学技术来临,我们敞开胸襟拥抱新技术,融入新业态,积极化入时代内涵,连续三年推出京剧《龙凤呈祥》4K+5G+VR海内外演播、上线“梅兰芳大剧院演播剧场”,可以说,演播是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拥抱,使包括京剧在内的剧场艺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环球日报》记者采访我时问到,是否害怕高新科技对京剧艺术的冲击,我非常自信地回答,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科学如何发达,内容才是“王者之道”,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咬住青山不放松”才是正道,这青山便是内容。当“内容为王”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与科技”才可能相得益彰。戏是艺术家演的,他们才是舞台的中心,他们精彩、精湛的演出才是内容的载体。
在国家京剧院八楼畅和园,台口对面墙上是“戏比天大”四个大字,那是京剧人的信念;台口左侧是“守正创新”,那是京剧人的承当;台口右侧是“培根铸魂”,那是京剧人的坚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