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要素。作为福建省面积最小的城市和全国面积最小的副省级城市,厦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土地管理要算细账、算节约账”已成为厦门城市规划、治理的长期路径和理念。
为此,厦门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约束,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标约束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注重规划先导、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软件信息服务等10条“用地少产值高”的千亿产业链。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厦门市政协委员以高质量履职彰显了担当作为。近年来,《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议》《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等一件件提案均得到了提案承办单位的重视;加强产业空间规划、加大产业培育和招商力度、从产业关键环节补链、培育龙头企业等建议被采纳。
在各界“拧成一股绳”的精诚合作下,厦门市编制了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制定了“产业空间布局一张图”,为每个产业园区逐一贴上产业标签,明确产业定位,把千亿产业链群全部落到空间上,最大程度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2020年1月起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若干规定》是全国首创的为土地集约利用立法。
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价值。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和产业升级,“土地深度开发利用”成为厦门市各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课题。
民进厦门市委会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深入走访调研了厦门6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信局、环东海域新城暨现代服务业基地片区指挥部等十几个相关部门、机构,全面了解全市工业闲置用地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推进情况,并在2019年厦门市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建议“探索‘混合用地’管理模式政策,加快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支持实体经济开发利用”。2022年厦门市两会期间,民建厦门市委会提交的《借鉴北上广深工业经验改进我市旧工业厂房改造提升政策》、民盟厦门市委会提交的《探索工业用地供给侧改革,夯实制造业发展“地基”》等提案,得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主办单位的积极回应和采纳。
倾力干事,协力成事。在政协委员助力和各部门努力下,厦门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梳理低效工业用地801宗、面积约2.82万亩。今年1月,《厦门市工业及仓储用地改造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经认定为低效用地的,可按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进行再开发,改造为商业、办公、酒店等经营性项目,“沉睡土地”得以唤醒并释放发展活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厦门市实现了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逐年下降,土地开发利用效益逐步提升,为实现“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