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权益

“让‘小候鸟’们飞得更高”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5日   第 10 版)

为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实验学校成立“渝好”欢唱团,让音乐滋润孩子们的心灵。新华社发

香江心灵成长计划志愿者近日到城中村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710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3.9%。

面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在缺乏监护人照料的情况下,如何为流动困境儿童提供更加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如何进一步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委员们建议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流动儿童期待多彩暑期

6月底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区,屋内的风扇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

13岁的诗轩趴在凉席上玩着手机,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餐桌上,一瓶即将见底的饮料和一袋饼干,是他当天的午餐。

晚上6点,诗轩母亲黄娜走进家门,唠叨声随即响起:“天天玩手机,眼睛还要不要喽。”

“嗯。”手机游戏还没结束,诗轩漫不经心地回答着母亲。因为小学毕业,十几天前,他就迎来了暑假,但他觉得“不如上学有意思”。

黄娜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来自山东泗水,来京打拼多年,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铺。

“孩子上小学时从老家接了过来。”对黄娜一家来说,在城市长住并不意味着“稳定”,“房是租的,生意也是时好时坏,一直感觉‘漂’在这个城市,孩子多少也受到影响。”

“我俩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这个暑假最担心孩子安全和健康问题。”黄娜无奈地说,“本来想让孩子回老家,起码有老人给做做饭,但他不愿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孩子暑假发愁的流动儿童家长不在少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0—17岁的流动儿童为710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3.9%,即平均每4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被形象地称为“小候鸟”,他们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去就像候鸟的迁徙。

作为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龚健梅尤为关注这些“小候鸟”的成长情况。

她注意到,安徽、宁夏、湖北等多地近日陆续启动流动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机制。“这项工作开展得很好,对保障流动、留守儿童安全,加强他们的权益保护会有很大帮助。”龚健梅说。

“其实很多流动儿童对假期并不期待,主要原因是课外教育的缺失。”龚健梅告诉记者,“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他们很难参加夏令营、兴趣班等商业性质的暑期活动,所以无论待在哪儿过暑假,都会因缺少安排而显得乏味。”

“很多家长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暑期托管服务,但根据政策规定,公立小学是不可以在暑假期间开设各类辅导班的。”龚健梅认为,解决流动儿童暑期生活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参与。

“由政府部门牵头,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此外,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活动,让孩子们真正融入进去,成为社区的‘小主人’,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没有‘根’的问题。”龚健梅还进一步建议,各省市应根据情况酌情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流动困境儿童的福利项目,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同时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社会各方也要着力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共同为流动困境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龚健梅说。

▶▶▶流动儿童应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刚经历了小升初,我对孩子未来上学的问题越来越焦虑。”为此,黄娜最近经常失眠,“我们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这参加高考。”

黄娜夫妇现在有两个考虑:一是让孩子回老家,二是争取在北京的周边城市买个小房子,由她带着孩子过去上学。

“如果回老家,孩子又成了留守儿童,我心里不愿意。”黄娜无奈地说。

“这样的焦虑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存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陆铭在调研中了解到,“流动困境儿童由于户籍等限制,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

陆铭介绍说,目前流动儿童入学政策基本分为“积分入学制”和“材料准入制”两大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多采用的是‘积分入学制’,依据积分由高到低安排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入读。而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采用的是‘材料准入制’。”

“以北京为例,目前对非京籍学生入学证明材料要求通常为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簿、居住证等。”陆铭表示,“对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凑齐这些材料并不容易。每年入学都会有不少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去不了公立学校,只能去私立学校过渡。”

“除了入学门槛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因为资质不符、经营不善等原因被关停,导致一些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再次成为留守儿童。”陆铭说。

“保障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他们应有的权益。”为此,陆铭建议,应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保障流动儿童在父母工作和居住地的教育、健康、文化等权利。

“同时,在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前提下,应鼓励民间力量办学,降低为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教育的办学门槛。”陆铭表示,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收入较低、工作较忙,针对随迁子女的课外教育和照看问题,应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扶持,并同步覆盖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

“根据现有教育政策,大部分流动儿童在初中就不得不回到老家,刚刚适应城市生活又再次成为留守儿童,心理上会产生巨大落差。一些孩子因为无法适应,选择了辍学。”陆铭呼吁,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解决。

“总之,完善流动困境儿童保障政策,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小候鸟’们飞得更高。”在陆铭看来,“保障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学校教育,城市本身也构成了另外一种社会教育环境,而越早进城、扎根,社会融入和社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就会越顺畅。”

▶▶▶从“心”出发 呵护成长

“很感谢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您,在一次次谈心中,我慢慢接纳了自己,现在每天都很快乐!”近日,广州市海珠区凤江小学,一个小男孩将这张纸条塞到咨询师冯丽华手中后,便一溜烟地跑没了影。

看着手中的纸条,冯丽华眼中满是欣慰,“想起了第一次见这个男孩的场景,低着头,问什么也不说话,感觉他很孤独。”

冯丽华是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香江心灵成长计划的一名志愿者。“凤江小学在城中村内,生源一半以上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是我主要服务的学校之一。”冯丽华说。

设立香江心灵成长计划,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履职过程中交出的一份亮丽成绩单。“担任政协委员10多年来,我一直很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建言献策的同时,翟美卿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身体力行,带队调研探索,多次提交提案,为持续增进儿童福祉鼓与呼。

“这些年做公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比物质需求,这些孩子更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保障。”2018年,翟美卿在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设立香江心灵成长计划,“这是国内较早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困境的公益项目。”

“通过近年来的深入调研,我们看到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翟美卿注意到,今年1月,民政部联合14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健全监护体系、加强安全防护水平,并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关爱服务。

“《方案》对于各地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提到了点子上,但政策从出台到落地之间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翟美卿建议,应加速推动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乡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学季、期末考试等关键节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校园行等活动,构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此外,还要重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排查,联动学校、家庭、村(居)委会共同参与到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中。”翟美卿说:“希望未来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一起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心’出发,共同呵护‘小候鸟’的成长。”

2024-07-05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426.html 1 “让‘小候鸟’们飞得更高” 64,4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