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汇入洪流就是正能量

——资华筠的舞蹈人生和家国情怀

王蕾 口述 本报记者 杨雪 记录整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9日   第 12 版)

资华筠

编者的话:

“资华筠舞蹈艺术馆”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正式开馆。

资华筠是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第一代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理论家和舞蹈教育家。其首演的舞蹈代表作《飞天》《孔雀舞》等载入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史册;她所创立的舞蹈生态学成为中国舞蹈理论的典范,填补了中国舞蹈基础理论空白。她也是较早关注并积极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者之一。资华筠还是连续6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本期邀请资华筠之女王蕾讲述母亲的生平故事。

新中国召唤我走向舞蹈生涯

我的母亲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走上舞蹈生涯,似乎是‘一瞬间’的决定并曾使父母、老师、同学们感到意外,甚至‘伤心’过。但是回想起来是时代使然,是新中国的诞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母亲6岁开始学钢琴,师从刘金定老师。刘金定发现她很适合跳舞,就将其送到俄罗斯老师瓦谭柯在天津租界开办的舞蹈学校中学习芭蕾。在两年后的汇报演出中,她表演了《天鹅之死》,当时天津的《俄侨报》曾报道称,“资华筠将成为中国的芭蕾明星”。

母亲初中毕业考试前夕,恰逢华北革命大学三部文工团到天津演出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当时知名艺术家戴爱莲、王昆、郭兰英都在演出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舞台上洋溢的革命激情让母亲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演出激发了她对舞蹈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母亲入选中国青年文工团,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戴爱莲编排的西藏舞《游春》,获金质奖。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成立,母亲那时年仅16岁,成为团里最年轻的一位演员。

戴爱莲先生的传世之作《飞天》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母亲有幸成为舞蹈《飞天》的首演舞者。表演时,她手中长长的绸带仿佛成为双臂的延伸,柔美、悠扬,带给观者绵延不尽的美的震撼与享受。她一生中共计演出《飞天》千余场。

现在有的舞蹈演员舞长绸,手里拿两根小棍儿来借力。母亲那时舞长绸,全靠臂力和技巧。练习的那段时间,每天她的两个手臂累到完全抬不起来,无法抬起来梳头。

母亲的舞台生涯跨越30余载,她主演或领衔主演的经典舞蹈作品如《飞天》《孔雀舞》《红绸舞》《荷花舞》《长虹颂》《思乡曲》《金梭与银梭》等,在新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都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

1981年至1983年,她与王堃、姚珠珠合作举办“著名舞蹈家资华筠、王堃、姚珠珠舞蹈晚会”,在全国各地巡演,引起热烈反响。展示了她对中国民族舞蹈的美学追求,为她的职业表演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从舞蹈表演家到舞蹈理论家

从卓越的舞者到创立学派的舞蹈理论家,母亲是以非凡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成功实现了跨度极大的角色转型。

1987年,母亲接任吴晓邦先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直至1999年卸任,她是舞蹈研究所迄今为止任期最长的所长。

因母亲是舞蹈家出身,当时大家都担心她缺乏理论功底。但是母亲上任后,却身体力行地推动了舞蹈学科的发展与文化建设。

母亲对于学习新知识、新东西求知若渴、意志坚定。记得她有一段时间跟陈翰生先生进修英文,回来复习笔记,每天都到很晚。母亲到舞研所时,已经51岁了,她学习电脑、学习打字,当时大部分人对于电脑还十分陌生,她以超人的勇气学习应用,把时代的科技之风带入了古老的艺术殿堂。

理论研究的根本价值在于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创新。母亲根据多年来舞蹈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在语言学家、自然科学家的帮助下创立了舞蹈生态学,对舞蹈基础理论建设作出开拓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从一位舞蹈家到舞蹈理论家的“转型”。

关注并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

母亲也是最早关注并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者之一。她晚年殚精竭虑地探讨非遗保护的理念、机制、方法,留下了诸多著述。

她是连续多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她就提交了“关注文化生态保护”的提案。在2000年发表的《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生态保护》论文中,她明确提出“非物化”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植被”,应给予高度关注和保护的理念,并倡导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她的许多相关提案与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文艺界形成共识。

在国家对非遗保护进行立法之后,母亲对非遗保护的学科分类、价值判断以及科学保护方法等深入研究,并持续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

她始终身体力行,时刻关注基层及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一生多次赴湘西、四川羌寨等偏远地区考察调研,与当地民间艺人一同起舞、一同交流。汶川地震之后,她在第一时间连线四川省文化部门负责人,询问羌族非遗传承人情况,并向灾区捐款,2010年还专程去灾区看望他们。《羌族文化传承人记录集》项目的论证和立项,是在她的帮助下完成的。

我在整理母亲的遗留资料时,看到她的田野考察照片,那么朴素,人晒得黝黑黝黑的。母亲离开我们10年了,直到现在,很多人在谈及她对于非遗保护和舞蹈工作的支持时,都心怀感恩。

深厚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族同政协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的外祖父是知名银行家和金融学家资耀华,他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直至1996年去世,近40年始终在政协履职。我的母亲是第五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有着30年的政协履职经历。

这种情况,应该并不多见。

母亲是一位很“豪爽”的人,大家称她为“资先生”,还经常称她“资大侠”。记得《人民政协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大侠资华筠》的文章,形象地讲述了我的母亲古道热肠、为人真诚,愿意仗义执言的品格。

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作为母亲的学生和助手,曾写文章回忆过:“文革”之后不久,我母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那时的文艺大家如文学家艾青、丁玲、冯骥才,画家李苦禅、黄苗子,经济学家孙冶方等也都进入了政协。开会的时候,他们为老百姓仗义执言,为国家鼓掌欢呼。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使母亲深受感染。母亲在政协履职期间,所提交的提案都充分地体现了她的家国情怀。小到设立公共厕所,大到“非遗”保护的实施,再到国家文化战略,都在母亲的直言和执着中被重视和采纳。曾经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普通女工找到她,她听过情况后多次帮忙反映、申诉,直至问题解决。只要老百姓有困难找到她,她都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母亲建议我把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和她一起捐给“春蕾计划”工程,资助欠发达地区的女孩上学。

母亲培养学生呕心沥血,倾尽全力。她常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生比天大”!

母亲晚年身患白血病,还带着博士生。那时,因为长期吃药,她的白细胞和其他血项值都很低,但是每个学生的论文她都逐字逐句看,并给予修改意见。一篇论文数万字,每改完一篇,她的眼睛都要严重充血。她带的最后一个学生临近论文答辩时,她的病情已经往急性白血病转化了,但是她说,学生不完成答辩,就不去治疗。

在6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母亲执行了大量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据她回忆,半个多世纪来,她访问过五大洲50多个国家。新中国早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令她难忘。那时国际形势比较险恶,有的国家,连交通安全都存在问题。比如,1956年出访拉美的艺术团部分同志,因特务破坏而遭受空难。1960年,当母亲和艺术团的同志再次接到赴拉丁美洲访问任务时,都抱定了“不恋乡梓地,马革裹尸还”的信念。母亲说,当时不仅没有丝毫恐惧,反而激发了壮烈的献身精神。这一时期,母亲频繁执行出访演出任务。60多年舞蹈生涯,从1951年刚摘下红领巾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到2007年已是古稀之年参加在丹麦举行的中欧文化对话主旨发言,这些经历,让母亲对文化交流形成了深刻的认识。母亲先后获得英国名人传记中心的“世界杰出妇女奖”等国际荣誉,入选英、美多国的《世界名人录》,这些出访任务使她深刻体悟到对外文化交流在树立国家形象、提高民族尊严、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中的深远意义。

我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那代人精神之高贵,信仰之坚定,文化的自觉,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热爱。

2014年,母亲的《舞蹈生态学》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在颁奖典礼上她说:个人是非常渺小的,不过是文艺大潮中的一滴水,但汇入洪流就是正能量。

2024-07-09 王蕾 口述 本报记者 杨雪 记录整理 ——资华筠的舞蹈人生和家国情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642.html 1 汇入洪流就是正能量 64,6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