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研学游:从“走马观花”到“游中有学”

本报融媒体记者 位林惠 廖昕朔 实习生 张芳鸣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从探访古老的文化遗址,到参与前沿的科技创新项目,从深入乡村体验农耕文化,到走进企业了解现代工业流程……随着中高考的结束,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开启暑假模式,研学游成为了暑期旅游的新风尚,暑期研学的热潮正在席卷全国。

火爆的暑期研学游呈现哪种趋势?繁荣的市场下,乱象该如何治理?……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委员专家。

研学热背后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寓教于乐的研学游,以“学”为目的,以“游”为载体,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因而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携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北京、上海、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宁夏、贵州、云南、新疆等地成为国内热门游学目的地。海外的英国、美国等长线游学路线,新加坡、泰国等短线游学路线受欢迎。

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介绍,“暑假作为学生党一年中最长的假期,是研学的最佳时期。国内研学游线路已经成熟,寓教于乐的优势也深入人心。在境外研学线路方面,由于海外名校效应、各类研学游提供的多样活动,使得海外游学颇受欢迎。”

研学热背后,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过去一到寒暑假,多数家长带着孩子去各地旅行,但这一阶段主要以“游”为主。“如今,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愈发重视,他们更希望孩子通过参加研学旅游,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游’之余,更能‘学’。”

“当前,研学游不再局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历史遗迹的探访,而是将旅游的视野拓宽至科学、文化、艺术、教育及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书生意志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游’逐渐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在研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探索与学习的主体,这种“研”“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委员、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认为,研学游是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载体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家长的育人观发生转变,他们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中。同时,由于学校教育所教授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个性化的教育有所欠缺。学生通过研学游,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亲子研学成主力

近年来,除了参观博物馆、打卡名胜古迹等传统研学项目外,各大旅行机构纷纷上新研学产品,“课本游”“AI研学”、自然科普和劳动教育类的研学项目热度高涨,研学游主体市场呈多元发展趋势。

“研学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吸引学生群体参加研学的重要因素,其内容融合了自然科普、人文艺术、社会交往及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研学游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戴斌表示,随着AI与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相关科普活动已成为研学游中的常见组成部分,极大满足了年轻人对新兴科技领域的探索兴趣。

在倪闽景看来,自然科普和劳动教育类的研学项目之所以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类活动满足了大众对实物教育的需求。“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再生动的VR、再逼真的球幕电影也都是信息化的产品,每个家长、孩子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态,希望能更多地接触真实的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

研学游市场在多元化发展之余,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参与到研学之中。携程数据显示,亲子用户是旅游市场的绝对主力,国内游部分亲子用户占比约48%,出境游亲子用户占比达52%。亲子研学类产品备受欢迎,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去年增长7成。这背后,释放着什么信号?

“亲子共同研学有利于增进家庭情感。过去,研学活动是孩子单独参加,现在由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长希望利用寒暑假参加亲子研学的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倪闽景表示,亲子研学也反映出家长对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当下,孩子需要学习,成年人也需要学习。对家长而言,与孩子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可以拥有更多共同话题,增进亲子感情。”

唐彩斌同样认为亲子研学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家庭教育。“研学游更换了时空,使得家长和孩子从一个固定、狭窄的家庭空间里走出来,亲子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新颖与频繁,一些成长的烦恼便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突然感受到了母亲的细心关爱、父亲的勇敢智慧、伙伴的热情友爱,从而进一步构建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何避免“开盲盒”交“智商税”?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然而,伴随着研学游市场的持续扩大、研学机构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研学”,发现不少学生家长发帖子反映“住的酒店太偏,每天早出晚归,孩子疲惫不堪,没地方休息只能躺在地上”“机构为了节省费用,不给孩子上保险,一旦出事,家长投诉无门”“美其名曰游学,实际上没有游也没有学,全程赶进度,过程最多的话是:集合、出发了、去下一站”……

如何规范鱼龙混杂的研学游市场,提高研学活动质量,真正做到“游”中有“学”?

戴斌建议,政府应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机制,以适应研学旅游发展新需求;其次,要及时颁发研学课程、研学线路、旅游服务和研学旅游基地标准,发布国家和地方研学营地的建设规范;此外,要加强对研学旅游经营主体的监管、培育和指导,形成从教育主体、研学群体到经营主体的监管全覆盖;最后,要坚决守住意识形态红线,确保文化安全,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

倪闽景认为要在标准和规范上下功夫。他表示,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几年来,研学游市场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与时俱进地对研学内容、合同、报备流程等标准和规范做出调整。”

“教材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唐彩斌呼吁,研学游作为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突破口,研学企业要站在育人角度对研学产品进行优化,尽量避免“只游不学”。“要像教育者精心设计课程一样去设计研学路线,老师不是学生唯一的教育者,每一个为学生提供爱与榜样的人都将是他们的老师。”唐彩斌说道。

2024-07-12 本报融媒体记者 位林惠 廖昕朔 实习生 张芳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805.html 1 研学游:从“走马观花”到“游中有学” 64,8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