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通州大运河:

从“臭水河”到“景观河”

本报融媒体记者 廖昕朔 位林惠 宋宝刚 韩月 汪凯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千年运河见证伟大中国创造,见证时代变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讲话精神,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本报开设“千年运河展新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专栏,回顾运河历史文脉及其沿线城市申遗成功十年来在文化、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讲好运河故事,展现新时代的运河风韵。——编者按

初夏时节的京杭大运河通州段,岸边柳树枝繁叶茂、河水清澈见底。虽然不是周末,但来运河岸边拍照打卡、垂钓和骑行的游人依旧络绎不绝。

近日,记者跟随通州区第六届政协委员,通州区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的脚步,从清代诗人王维珍诗句“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中的燃灯佛舍利塔出发,漫步在大运河沿岸。

曾经的“臭水河”如今水清鱼跃

“这里的生态环境可真好啊!”“太适合来露营和休闲了!”游客们纷纷感叹。不曾知,多年前这里一度是游客们遛弯儿都要绕着走的“臭水河”。

“近代以来,大运河不再发挥漕运功能,‘九河末梢’的大运河通州段,承担着北京城区90%的排水任务,成了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污通道。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北京工业化的兴起,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通排进了运河中,运河水质每况愈下,河水发黑发臭,水质降到了劣V类。”陈喜波介绍,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推进,运河周边先后修建起多个污水处理厂,同时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等综合治理工作,运河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才有了如今这草木茂盛、水清鱼跃的景象。

“这些年来运河沿岸乡村的变化也特别大,过去,出门就是农田,树木也是稀稀拉拉,现在,周边是生态公园,草木郁郁葱葱,时不时还有水鸟飞来嬉戏,生态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提升了。”

大运河已成为向世界展示的中国文化符号

“从航拍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土上有一个‘人’字,‘人’字一撇,就是长城,一捺,就是大运河。”这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发起人之一的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对大运河的评价。

“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对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虽然它不再发挥漕运功能,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依然存在。”陈喜波介绍,目前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杭州段仍然发挥着航运功能,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20多年前,随着考察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层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运河的巨大价值,“不断有人呼吁要保护大运河,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展示给全世界。”

如今,距离大运河申遗成功已过去10年,陈喜波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申遗的全过程。

据了解,大运河申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彼时,被称为“运河三老”的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三位老先生联名起草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并寄给了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大运河申遗工作就此拉开序幕。第二阶段是2006至2009年。2006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之后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扬州牵头以城市联盟的形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三阶段为2009年到2013年。2009年起,运河沿线的各个城市开始对自己的运河段的遗产点进行修缮和环境治理。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终于申遗成功!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第10年,这10年运河沿线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在运河边生活这么多年的人,我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陈喜波感慨道。

“守护好、建设好这条文化之河”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千百年来,运河水汇聚于此,积淀出深厚的运河文化。

2017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时深刻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千年文脉,保护为先。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有40处,其中分布在通州的共有18处,占比将近一半。“运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行走在运河边,不仅仅有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美景,那些文化遗产也在默默地讲述着它们的历史与辉煌。”陈喜波说道。

2006年起,陈喜波就一直关注运河周边的古村落和文化遗产,“那时还没有网约车,我经常骑着自行车来通州运河沿线的古村落实地考察,我发现,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与运河相关的物件,他们的吃穿用度都与运河息息相关。比如,北京地区吃的盐是从天津海边沿着运河运到张家湾后,再分别运到各个村子的盐店进行售卖,当时在通州区宋庄镇平家疃村还有一条大街叫作‘盐店大街’。除此之外,村民们盖房子用的石头等建筑材料也都是从燕山一带通过运河运过来的。可以说,运河就是村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运河有着很深的感情。”

作为北京市通州区第六届政协委员,履职期间陈喜波一直在关注运河周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曾提出《建设大运河国际文化交往区》《关于恢复通州大运河文化水事民俗》,《关于打造通州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密集区》等提案。

陈喜波说,“作为运河人,能加入保护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队伍中来,我感到特别自豪,这就是文化自信,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它永远都在流动,永远都在激励着我们后人要把这条河守护好、建设好。”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陈喜波认为,博物馆将运河沿线零散的档案、文化遗产等进行集中展示,不仅可以向公众进行科普,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研学教育。

如今的大运河北京段水清岸绿,鸥鹭翔集,眺望远处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运河、运潮减河“五河交汇”,当年“万舟骈集”的盛景浮现在眼前,北关闸、燃灯佛舍利塔、大光楼与千荷泻露桥、运河商务区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流淌千年的古老运河正在焕发新生机。

2024-07-12 本报融媒体记者 廖昕朔 位林惠 宋宝刚 韩月 汪凯 通州大运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806.html 1 从“臭水河”到“景观河” 64,8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