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巧绝伦的刺绣工艺,到婉转唯美的戏曲唱腔;从精致细腻的陶艺制作,到深邃博大的中医智慧……每一项非遗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非遗一直是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多年来致力于非遗、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成为政协委员以来,她多次提交相关提案,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这篇约稿,始于早前的一次采访,这次正巧她又受邀在国家图书馆做讲座,便与她相约。聊起非遗,她有很多话要讲。对于非遗进入人们的生活,她有着更生动、更接地气的解释,她说:“一幅剪纸轻展于窗棂,一杯清茶香气扑鼻,一曲古琴韵律悠长……这些生活中充满情调的日常,就蕴藏着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活态的文化传承,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民族的精神土壤,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非遗+’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方式,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郑茜说,将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还可以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用他们的智慧和方式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不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郑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