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背景下的“新医科”人才,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要以科技创新为使命担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保障,要重视产学研联动,注重成果转化,将科研力量重点瞄准行业中“卡脖子”难题,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我所在的中医药行业举例,我们要在关注生命全周期的基础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通过中医药科技创新来改善医疗服务模式,提高诊疗能力、服务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的一、二、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强化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构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式发展格局,升级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高质量研发体系,优化中医药产业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以我所在的湖南医药学院为例,我们学校在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薄弱的大湘西地区办学。我们这样的医学院校更应该有“农村情节”,重视培养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地域、经济条件等限制,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基层偏远地区。我国农村人口超过5亿,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守护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校依此凝练出“三全育人,四个协同,培养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的办学特色。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医药协同、医文协同、医教协同、中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仁心仁术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助力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推动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