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不好,一说起上学就浑身不舒服。”据报道,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寻求良药”和“特殊疗法”。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不佳,可能是多动症、心理障碍或其他一些病理性缺陷所致,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手段进行干预。
对此,复旦儿科医院心理科称,国内外研究报告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其中,因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实际上有一系列的生理原因,在诊断上可能包含“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等,这些都是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问题。有医生表示,经过正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的康复训练等,这些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但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佳,并不能直接归因为“疾病”。毕竟,除了生理、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等原因外,家庭教育、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简单把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佳视为一种“疾病”,并寄望于通过医疗手段来“治愈”,可能会忽视问题的真正根源,对孩子造成额外压力,效果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问题时,切莫妄下“孩子病了”的定论,随意给孩子贴上“学习困难”的标签,而是要理性、全面分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原因。退一步说,若孩子真存在“多动症”等问题,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和干预,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特效疗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家长不妨多做正向引导,让孩子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多点陪伴,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及时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激发他们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热望。多点理解,接纳和鼓励孩子表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和不满,让孩子通过多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创作或是社交活动,在多元化的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