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提高民生福祉的重点之一。而在我国从“以治病为中心”迈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明确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提升不仅牵系个人成长和幸福,更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
本期民生·民意版特别关注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和健康素养提升问题。
——编者
参与委员:
孙洁,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
顾建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主任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认为,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从个人层面审视,优良的健康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未来生活品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更从容地应对各类挑战。于社会层面来讲,拥有良好健康素养的大学生群体能够传播健康理念,引领整个社会构筑健康的生活模式与文化风尚。“站在国家层面考量,健康的大学生乃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对于构建健康中国意义重大,能够为达成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大学生在健康素养方面仍存在部分挑战,如缺乏体系化的健康知识教育,在营养均衡、心理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的认知存在缺失;运动习惯欠佳,面对强制锻炼多为敷衍应对,仅潦草打卡,并未切实投入锻炼;生活作息缺乏规律,常有熬夜等不良现象;饮食不够健康,倾向于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在面临压力时欠缺有效的应对手段。”顾建文表示。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也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反映由于设施设备缺少、场地紧缺等原因,网球、羽毛球、游泳等课程普遍容量较小,课程供不应求,很难抢到“时尚”的体育课。跳远、跳高、铅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也逐渐在体育课程中消失。此外,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也较低。
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顾建文表示,就长期目标而言,要持续推动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将健康素养培养融入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不断更新并完善健康素养教育的内容,紧密跟上时代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程;加强对高校健康素养教育的评估与监督,切实保障教育质量;持续关注大学生的健康需求与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策略。
“要为大学生们上好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的健康课。”顾建文建议,学校开设全面且系统的健康素养课程,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健康等诸多方面;供应丰富多样的体育设施与活动,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强化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营造充满活力的健康校园文化;构建健康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察觉并妥善处理学生的健康问题。此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引领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并提供必需的资源支撑。社会各界能够通过举办健康公益活动、提供实习与实践机遇等方式,促使大学生参与到健康促进工作之中。企业可为大学生提供与健康相关的培训及产品,媒体则应加大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力度。
此外,顾建文建议,未来,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洞悉健康知识和运动技巧;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开发与健康素养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为学生随时获取信息和进行自我监测提供便利。
孙洁表示,应增强大学生学习健康素养的自主意识,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便利,将健康素养课程学习纳入公共课之中,向大学生普及健康素养知识,提升学生应对突发卫生健康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如开展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