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重视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3 版)

说埃隆·马斯克属于卓越顶尖人才应该没人会有异议。据说马斯克从小就对科学技术十分痴迷,10岁开始学习编程,13岁开发出一款游戏并因此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如果说马斯克的成长是一个特例,那么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对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已经变得极为普遍。因为各国之间科技实力的根本差距在于原始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29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行了深入协商议政,其中针对人才队伍中顶尖人才的培养问题引起了不少委员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情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围绕国之所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考依旧是我国大规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也被认为是最公平、最有效、最受大众认可的人才选拔方式,几十年来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看来,当前需要更加重视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选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并不少。然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态势,能够上场“扳手腕”的人才成为重中之重,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决定着短板和软肋,也导致我们的科研成果“高原”多而“高峰”少。

既然是拔尖人才,不少委员认为,选拔培养的过程则要打破原有学科内部的路径依赖,把教育的小逻辑调整为国家发展的大逻辑。

“比如在培养贯通上,中学和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和贯通还缺乏有力制度支撑,如果高中阶段对升学率过于关注,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就得不到培养。”谭铁牛认为,可以积极开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打造从中学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直通车”,为拔尖创新人才开辟出发展的“新赛道”“新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拔尖人才的“多元选拔”同样感同身受,因为西湖大学本身的定位和使命恰恰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选拔相关领域研究型拔尖人才,“希望可以通过小规模试点,破格录取部分有特殊天分的学生,让一些单科突出、创造力强的苗子能够在高考之外脱颖而出。”

因为资源前置和有利于深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认为,本硕博贯通培养对于长周期国家大工程至关重要,通过鼓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耕6到8年,毕业后加入团队接续研究,这些优秀人才进而成长为新一代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比如我们的王飞雪教授从本科2年级开始加入北斗团队至今已近30年,把卫星微弱信号快捕精跟技术做到极致,做到世界最好,成为我国北斗工程的年轻领军人才。”王怀民介绍道。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关键领域战略急需人才更需要超常规培养,久久为功。正如从美国哈佛归国执教的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所说,我们要让青年人才敢做大问题、研究真问题,更要甘坐冷板凳、奔星辰大海,让自己真正地走向卓越,而不是落入“平庸”。

2024-07-30 本报记者 包松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532.html 1 重视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 65,5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