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徐坤:

以人工智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1日   第 04 版)

人工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变革。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再一次进入了新的“前沿探索区”。从学生“学”的角度,要探索推动传统知识能力培养向未来创造能力培养的转变之策。从教师“教”的角度,要探索推动传统教学观念向未来教学理念转变之道。

“人工智能+教育”将推动千人一面的传统培养范式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培养范式转变,这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以人工智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短板: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整合还不够、应用场景还不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能力还不强。二是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需求还不匹配,智能教学范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

以平台体系变革聚合力。整合政府、教育、产业等力量,探索打造集智慧教育应用、产教供需对接、科教实训实践、创教开源服务等功能的智教大模型创新平台,引导基础算力、行业数据和大模型资源在教育领域“开花结果”,更好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意成果孵化和综合素质提升,打破“学科院墙”的封闭育人环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创沉浸体验式、资源自主调度式和全时在线学伴式的人才培养数字生态。

以课程体系变革强能力。一方面,加快建设集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等模块为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创新知识教学模式,探索以“微课程”“微专业”为代表的“最小知识单元”建设,为原有大体量人才培养方案“松绑减负”,打造更加灵活、因材施教的轻量化教学组织模式。

以育人观念变革增动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行动,将人工智能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增强教师运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试点与推广,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培养高阶育人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和科技向上向善教育,深化思想价值引领。

以评价机制变革激活力。以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为切入点,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与模型决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产业实际发展需求间的匹配性,加快开展卓越工程人才能力模型建设。同时,发挥能力模型对人才培养评价范式变革的反哺作用,以全过程教学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助力教情、学情评价实时反馈,引导学生个性学习、教师精准施教。

2024-08-01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徐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641.html 1 以人工智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 65,6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