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创新创造是文艺历久弥新的根本动力

刘侗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1日   第 05 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将中华文化建设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

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强。京剧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继18世纪初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传播到欧洲、并积极影响了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借鉴交流之后,1919年,梅兰芳先生率团赴日演出,更是以先后三次出访日本、一次出访美国和出访前苏联进行的深度中外戏剧交流使得京剧艺术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广获赞誉的东方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际国内重大外事活动和正式庆典活动中,京剧总是以其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不断绽放光彩,成为国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都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发出的号召:唯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只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明确保护传承与创新创造发展的辩证关系。如同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一样,保护或者说抢救性保护京剧艺术是当务之急。如何保护?正是无数先驱者以其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薪火相传的传承合作方式,才促成了京剧艺术的萌芽、形成和生长,乃至发展壮大,经历了淬火成钢的过程和蜕变进化。这也印证了事物生存发展的基本道理,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是活态的存在。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就是要将其本来的固有存在完整地传续下去,以活态的方式见诸观众、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同时,要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完成新的作品。大体来说,当下对于京剧艺术的建设有三方面工作,一是完整地保护好经典剧目和它的表现方式;二是对一部分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加工提高,以符合现在的价值观、艺术观为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复活”在舞台上;三是进行全新的剧目创作,对历史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现实题材进行广泛的提取和淬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遵循艺术规律为原则,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创排新时代精品力作。唯有清醒认识到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才有可能使艺术在创新创造中迈进升华,实现创新性和持续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创造伟大的事业,关键在于人才支撑。任何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人才是关键。《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拥有了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保障我们的事业赓续发展,繁荣兴旺。要从教育开始,从实践锻炼启蒙,从事业发展着眼,进行科学系统的培养和锻造。首先施教以高水平的内容,再加强以艺术实践,厚植以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精神和理念思想,培根铸魂。《决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意味深长,意义深远。只要朝着这个清晰的目标踔厉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一定会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一级编剧、北京京剧院原院长)

2024-08-01 刘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645.html 1 创新创造是文艺历久弥新的根本动力 65,6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