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来自有关部门、相关高校和组织实施慈善医疗的代表性企业、代表性慈善机构负责人40多人出席会议。
慈善医疗是通过向社会募集资源,用于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解决医疗费用及服务不足等问题的一种慈善机制。 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定医疗保障的不足,成为健康中国建设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发布的《报告》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近年来聚焦慈善医疗开展专题调研的成果结晶,旨在反映社会各界基于恻隐之心和救急难的传统美德援助困难患者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真实图景,同时推动慈善医疗健康发展并与法定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当前发展慈善医疗正当其时,期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主管部门和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重视慈善医疗,并与慈善医疗主体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慈善医疗健康持续发展。
《报告》显示,慈善医疗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主要以综合慈善组织中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到专业慈善医疗组织出现,再到基于网络慈善的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慈善医疗需求方面,需要援助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大病患者、医疗代价高昂的罕见病患者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2020年脱贫的低收入地区。
《报告》还显示,伴随我国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病种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些早期筛查的病种纳入公共卫生范围,许多以前不能报销的药物亦纳入了医保目录范围。这种发展变化代表了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也直接反映在慈善医疗的发展进程中并影响着慈善医疗的发展。
《报告》认为,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出发,重大疾病仍然是城乡居民的主要风险和最大的后顾之忧。我国应当积极鼓励和高度重视通过慈善机制来动员社会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推动慈善医疗更好地发展,以便能够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缓解疾病风险带来的压力。
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医保制度逐渐完善,对慈善医疗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小并出现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慈善医疗参与和经办主体亦需根据我国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规划。
《报告》建议,将慈善医疗纳入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范畴,充分发挥其作用;营造有利于慈善医疗发展的社会氛围;出台支持慈善医疗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政、社、商合作的基层实践,促进多主体共同参与慈善医疗;完善慈善医疗的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经办主体活力,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同时进一步提升慈善医疗的公信力;着力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相关政策协同,进而促使慈善医疗朝着缓解困难患者压力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