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

建立企业主导产教深度融合环境 切实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3日   第 04 版)

当前高校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一是工程化培养环境不足。工程化人才培养主要靠“先学校后企业”的两段式培养,未实现选题立题、全链条研发到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双导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大多还停留在“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模式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还不够突出,高校通常也没有深刻领会到“企业主导”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所在,没有形成深度融合。

二是“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反复迭代的过程,大学导师和企业导师分段指导,没有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在联合选题、协同攻关、全链条创新中培养人才。

三是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要回答好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关键在“怎么用”的落实。破“四唯”的关键在立新标,现行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不适用于工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学术型人才同质化评价、缺乏多样研究成果认定、企业参与度低、成果转化应用评价不够等问题。

为此,建议:

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一流大学建立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政策,落实“四个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单列工程博士指标,校企建立联合专家库,制定工程硕博士评价指标,替代传统论文评价体系,并开展试点探索工作。

一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培养环境。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问题。一流大学与领军企业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在大学校园或附近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机制管理运行,在校区内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中建立校企“双导师”“导师组”制,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的过程中和有组织科研的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

二是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破“四唯”关键在立新标,完善适应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毕业评价标准,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考核内容,允许用技术迭代、成果转化、产品创新、产品设计等代替传统学位论文。

2024-08-03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745.html 1 建立企业主导产教深度融合环境 切实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65,7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