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接近3亿,让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家事,也是国事。”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认为,快速发展的老龄化和不断扩大的老龄人口规模,迫切要求我国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增进老年人福祉。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鲁晓明坦言,当前我国还存在着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综合能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其中,公立养老院占比过低,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
去年12月,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
“公立养老设施占比过小,会导致大量中低收入的老人和家庭被迫寻求市场化养老服务。但市场化养老服务价格偏高,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超过了这些老人与家庭的承受能力,服务质量也没有保障。”基于在全国各地养老机构的走访调研,以及长期以来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和洞察,鲁晓明留意到,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但公立养老机构的数量占比还较低,公益性养老服务供给仍相对不足。
守护好今天的“夕阳红”,也是善待每个人的明天,发展养老产业可以说是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为此,鲁晓明建议加强公立养老机构建设,逐步扩大公立养老院规模,按照老年人口占比配置公立养老机构,尤其要增加基层公立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形成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拥有合理数量配比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在他看来,养老服务不仅可以“请进来”,还可以“走出去”。公立养老机构建设需要逐步推进,而在现阶段,延伸养老院服务、鼓励养老院上门提供居家照料服务,将更有助于加快满足实际需求。此外,还可通过由物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队伍和低龄老年人群体参与的志愿服务,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照护等家庭养老服务。
鲁晓明认为,公立养老机构可以自身为辐射点,联合社区、街道,培养培训一批专兼职的养老服务队伍,既可以入驻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或活动空间,也可以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点对点”上门服务,实现居家照料,以多样化服务让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
针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主体发育不足、相关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的实际,鲁晓明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实相关惠企政策。同时,丰富公立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打造融合老年健康、医养结合、康复指导、老年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形成责任共担、人人参与的新局面。”鲁晓明表示,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努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养老服务发展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他将继续聚焦养老问题建言献策,通过委员履职渠道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