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投资,原本属于宏观经济范畴,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两驾。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样貌似晦涩的经济学问题,其实就潜藏在一摊一贩的烟火气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宏观层面,投资和消费相互影响。投资可以促进消费,消费会作用于投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各地出台的系列举措目标就是提振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可谓领域专家,他在调研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理解的视角。
“就消费本身去研究消费等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没有出路的。”刘尚希从调研中的一个场景说开去。
湘潭市第六医院是此次调研地之一。从濒临倒闭,到现在成为全国行业知名示范,第六医院做对的一个选择是——转型。
2009年开始,举步维艰的湘潭市第六医院开始从原来的公立二甲综合医院探索“医疗+养老”服务模式。按“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居家可护、临终可孝”的“五可”理念,几年时间,将一个一度濒临倒闭的不稳定单位,建设成为了一个“部省共建”医疗养老示范项目单位、三级康复医院、全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
从门可罗雀,到一床难求,第六医院其实就是精准地抓住了部分群体的需求。
感慨于这样的变化,刘尚希认为,我们现在制造业45%的产能依靠外需,并且瞄准的似乎都是“高大上”的装备。假如将制造业的视角拉得再长一些,那些原来并不在视野中的领域可能都是制造业转型的方向。“比如康养对智能装备的需求就是潜在的,这样的方向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延伸,刘尚希提出,还是从养老领域看,城市居民养老更看重医养结合,那么农民群体呢?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收入的差距实际上就带来了内需的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转向真正的人口城镇化,空间上实现要素的聚集。”在刘尚希看来,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内生的动力,人气是最重要的。让这些属于漂移状态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扎根,使他们在岗位上稳定就业,实现平等就业,通过劳动技能的提升增加收入,同时降低企业成本,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也就是说,要通过系统观念,将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和城镇化道路等充分结合,才能在相关领域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或许,委员的思考来自于调研场景,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调研场景。这是中国当前整个消费投资大环境中的一个切面,而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体育、育幼等面面不同,委员们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长期关注、持续跟踪、积极建言,将助力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让中国经济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