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久前,非遗器乐剧《中轴之光》在北京成功首演。该剧带领观众感受沉浸式体验,将很多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让观众既欣赏音乐,又体验非遗艺术,同时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一弦一柱,演绎古今和美的音韵;一拨一捻,诉说千年的动人故事。观众循着美妙的乐声,仿佛置身在“北京中轴线”上,从飞檐斗拱的永定门,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再到古韵悠扬的钟鼓楼……宛若蛟龙的“北京中轴线”,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营造一卷如梦如幻的文化画轴。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如古都之脊,不仅串联起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等历史文化遗存,更书写着这座城市深厚绚烂的文化底蕴。“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它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向世界形象地诠释了“何以中国”。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之际,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委员、国乐演奏家吴茜提出要排演一部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剧作。之后,作为本剧的编剧和七首原创歌曲的词作者,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该剧诞生的全过程。
非遗器乐剧《中轴之光》主要讲述了寻根少女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体验故事,从永定门、天坛、钟鼓楼等建筑,到箜篌、古琴、古筝等乐器,再到戏曲和舞蹈,展现“北京中轴线”积淀的丰厚历史文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天法地、中正和合、礼乐交融的精神。剧中展现中国传统乐器技艺和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并将戏曲、舞蹈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与璀璨。
本剧分为《礼乐交融 希望之光》《象天法地 敬畏之光》《以中为尊 奋进之光》《中正和合 和谐之光》和尾声五幕。由古及今,由南向北,由《永定有门》《天地人和日月光》《雨燕之恋》《愿听故宫一场雪》《钟鼓楼》《鸟巢飞鸽》等原创歌曲串联而起,荟萃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非遗器乐的天籁之音、书法艺术的高远意境、绘画艺术的绚丽多彩、戏曲文化的生动鲜活、舞蹈文化的蹁跹身影等。
在人物塑造上,则极其简单。三个人物,一个是素女,以音乐造福生灵万物的神女;一个是鲁班,工匠祖师;一个是寻根少女,北京生,海外长大,回国寻根。因为“北京中轴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人物对话和表演,丰富了传统民乐的表现形式,也探索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北京的历史街巷、胡同院落考察。他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利用工作,文艺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创新与探索,如《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节目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精品创作,连通历史与现代,生动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底蕴。
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申遗的成功意味着新的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助力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中国优秀遗产推广开来,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作者系民进中央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