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讲坛

“中轴线”上话鲁迅

主讲人:萧振鸣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4日   第 12 版)

主讲人简介: 萧振鸣,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以鲁迅生平、鲁迅手稿、书法与美术史等研究为主要方向。曾主编《鲁迅著作手稿全集》《中国萌芽木刻集》,合编《鲁迅全集分类编》,参编《鲁迅手稿全集》等;代表专著有《鲁迅美术年谱》《鲁迅书法艺术》《鲁迅与他的北京》《走近鲁迅》等。

▲故宫

▲先农坛神仓

▲什刹海、钟鼓楼周边

编者的话: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不仅是一条众多经典建筑的对称轴,也是一条众多文化元素的汇聚轴,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在京生活、工作14年,也在中轴线上留下许多印记。本期讲坛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萧振鸣先生讲述鲁迅先生在中轴线上留下的珍贵记忆。

北京景山公园最高的万春亭上,有一块铜制地标,标注是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举目四顾,南北笔直的一线建筑高低错落,色彩华美,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如此壮观的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与保护,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有力见证,它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4年,那是民国初年北京最动荡的年代。北京,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先驱“鲁迅”的心灵与思想沃土。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他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便成了人们对他常用的称号。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正是诞生在北京。

民国时期的北京,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多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向周边呈发散式分布。本文据鲁迅相关资料,考查民国时期鲁迅自永定门至钟楼的中轴线及其周边的活动足迹,以此揭示鲁迅这位文化伟人与北京历史文化的关系。

鲁迅在北京工作

与生活的区域

从居住和生活时间上来看,北京是鲁迅的第二故乡。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教育部做了一名公务员,至1926年离京南下,在北京生活了14年,鲁迅一家与北京有着不同寻常的缘分。在北京生活的14年中,鲁迅曾居住过四个居所,其中有两处是他花大洋购置的。

1912年,鲁迅初到北京时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地处南城,俗称南城帽子,当时属北京外城。老北京有“外七内九皇城四”的说法,绍兴会馆地处宣武门外,这里聚集着大量文化人才,光全国各地驻京会馆就有400多座,绍兴会馆是其中之一,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7年半。

1919年底,鲁迅购买了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院,并将母亲、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从绍兴老家接来,全家住进八道湾。自此,鲁迅一家从“外城”搬进了“内城”。

1923年7月,鲁迅兄弟发生了失和事件;8月2日,鲁迅“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砖塔胡同位于西城区西四附近,作为一处临时性住所,离鲁迅上班的教育部并不算太远。

1924年5月,鲁迅选定并购买了西城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经过装修,于1924年5月25日“晨移入西三条胡同新屋”。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

鲁迅工作的单位是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位于西单路口西南角,鲁迅因公务经常要坐人力车,北京的四九城留下了无数鲁迅的足迹。鲁迅在北京工作与生活的主要地域是今天的西城区,有一部分活动是在东城,如到国子监、什刹海等地办公务,到沙滩的北京大学、大中公学等地兼课,还有一些购物的商街、聚餐的饭馆及看病的医院等,都是要在中轴线来回穿行。中轴线上从永定门、前门、故宫到钟楼、鼓楼,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大多是因为公务。

鲁迅在“中轴线”

留下的足迹

●永定门周边

陶然亭位于永定门东侧,紧邻天坛。从鲁迅住的绍兴会馆往南不远就是陶然亭。鲁迅1912年5月5日到北京后,19日就到这里游览,大概是因为陶然亭盛名的缘故吧。鲁迅日记载:1912年5月19日,“与恂士、季巿游万生园。又与季巿同游陶然亭,其地有造象,刻梵文,寺僧云辽时物,不知诚否。”当时的陶然亭地处南城之外,芦苇杂草遍地,虽有名亭野趣,但很杂乱。从鲁迅日记看,鲁迅只去过陶然亭一次,对那里的一些文物颇感兴趣。

天坛位于北京市城南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雨和祈谷的地方。1912年6月14日,鲁迅到北京的第二个月就因公务到这里考察。这天的鲁迅日记载:“午后与梅光羲、吴(胡)君玉搢赴天坛及先农坛,审其地可作公园不。”1912年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社会教育司所司管的主要事务就有“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鲁迅等人代表教育部考察天坛公园后并没有结果,公园后归内务部管理。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鲁迅等人在同一天考察的先农坛坐落在正阳门西南,与天坛隔街相对。1913年元旦,是“共和大纪念日”,内务部礼俗司在先农坛设立的古物保存所免费开放,游人众多,鲁迅与好友许寿裳前去参观一过。

●正阳门(前门)及周边

1912年5月5日,鲁迅从前门火车站下车,首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当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约七时抵北京,宿长发店。”次日:“上午移入山会邑馆。坐骡车赴教育部,即归。予二弟信。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蜰虫三四十,乃卧卓上以避之。”又次日:“夜饮于广和居。长班为易床板,始得睡。”这是鲁迅初到北京前三天的生活及观感。

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后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直到1919年。这期间鲁迅购买生活用品主要在前门,再往西到大栅栏、琉璃厂一带,因为这里距绍兴会馆很近。他常去的地方有青云阁,在观音寺街,这是购物去得最多的地方。通常,从他居住的绍兴会馆出发,自西南方向来,先逛琉璃厂,后经一尺大街,走杨梅竹斜街,再往东走就到了青云阁的后门。进后门,到楼上玉壶春茶馆喝茶,吃些他爱吃的春卷、虾仁面,再买些日常生活用品,理发通常也是在青云阁。然后从前门出,再往东走是观音寺西升平园浴池,他洗澡通常是在这里。然后返家。他穿的鞋基本从青云阁内步云斋购买,袜子、牙粉、肥皂、毛巾、草帽等也在这里购买。

观音寺街的晋和祥,也是鲁迅常去的店铺。买过牛肉、牛舌、饴糖、可可、齿磨、饮咖啡、牛奶,还买过提包、帽子等。他还常在大栅栏西街的稻香村南味食品店买糕点,还买过香肠、熏鱼等。

鲁迅常在廊房头条劝业场理发并买一些杂物,还在这里的小有天、玉壶春饭店饮茶、吃饭。在大栅栏瑞蚨祥绸布店买衣物、布料等,有斗篷、被褥、围巾、手套,还买过狐皮衣料、獭皮领子。鲁迅在前门外的内联升鞋店为侄子周丰一定制过皮鞋。

1912年5月5日,鲁迅随教育部北迁来到北京,稍事休整,12日就来到琉璃厂。鲁迅日记载:“星期休息……下午与季茀、诗荃、协和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籑)喜庐丛书》一部七本,五元八角。”

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到琉璃厂480多次,购买书籍3800多册、拓片4000多枚,还有古钱及其他古董,总共花费4000多元。他经常光顾的书铺有宏道堂、保古斋、宝华堂、神州国光社、文明书局、直隶书局、有正书局、富晋书社、本立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

●故宫及周边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布成立。清帝退位后,故宫的很多事情都与鲁迅所在的教育部工作有关。鲁迅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时期亲历了故宫的变迁。由于善后委员会人手不够,于是求助于外界援手,善后委员会委员易培基致信委员长李煜瀛列出清查干事30人的名单,其中周树人之名也在善后委员会“本会职员名册”中。此卷卷头批有“已照聘为顾问”,但这些顾问并没有按时参加活动。于是善后委员会于1925年1月10日又致函内务部,要求增派“助理员”。1月14日,内务部复函照准,并附有十二部院的助理员名单,教育部派范鸿泰、周树人等4人为善后委员会助理员。周树人的名下还有他当时的住址。虽然各部增派人手,但有一半人并不参会,鲁迅作为“助理员”是“绝未到会一次”的8个人之一。直至1926年9月,故宫博物院再制职员录中,助理员下仍有“周树人,豫才,浙江,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其实鲁迅于1926年8月已经离京南下了。

鲁迅在北京时期亲历了故宫的变迁。故宫的太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午门都是鲁迅足迹到过的地方。

1925年鲁迅多次到故宫太和殿、保和殿检查文溯阁书。鲁迅之所以到故宫检书,是因为1925年7月6日张作霖要求段祺瑞政府送还1914年运到北京的原沈阳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鲁迅奉教育部命前往参加启运前的检查工作。

1914年2月,古物陈列所成立,地点就建在武英殿和文华殿,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由于当时展览手段较简单,鲁迅说它像个古董店。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内务部接管了古物陈列所;1933年古物陈列所及故宫文物均南迁南京;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1912年8月,京师图书馆在什刹海广化寺开馆;1913年6月,因广化寺地处偏僻,房屋低洼潮湿,不宜保存图书,教育部决定另辟新址。因故宫午门有大量空房,教育部为此写了一个呈文,称:“以午门为京师图书馆,端门为历史博物馆。”1917年1月,教育部获准在午门设置京师图书馆,在端门楼设历史博物馆。鲁迅受命多次前往视察。后来京师图书馆并未设在午门而设在了方家胡同,午门上只开设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1920年4月17日,鲁迅又到午门,整理德国商人俱乐部藏书。后来鲁迅翻译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底本,就是从那时整理的德文书里挑出来的。为了这项工作,鲁迅从4月至11月共去午门10余次。

鲁迅在傅增湘担任教育部长期间曾奉命参与整理过“大内档案”。1927年9月,这批档案中有价值的被人偷走,余下的装了8000麻袋,罗振玉又将它卖给日本人松崎。鲁迅感慨:“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中央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1914年10月10日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称为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鲁迅游中央公园不下几十次,赏花、饮茶、参观展览、与朋友聚餐还有工作。

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四宜轩、瑞记饭店和长美轩,都曾是鲁迅饮茶聚餐的地方。他还曾在这里参观过中日绘画展览会、司徒乔所作画展览会。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一直对公众开放。

●钟鼓楼及周边

钟楼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面,是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鲁迅每次去国子监历史博物馆办事都经过这里,鲁迅日记载:1913年6月2日,“下午同夏司长、戴芦舲、胡梓方赴历史博物馆观所购明器土偶,约八十余事。途次过钟楼,停车游焉。”

此外,鲁迅日记还有这样的记载:1926年8月9日,“上午得黄鹏基、石珉、仲芸、有麟信,约今晚在漪澜堂饯行……晚赴漪澜堂。”漪澜堂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上,那里的仿清宫御膳房的小吃点心非常有名,如栗子面的小窝头、豌豆黄等都非常好吃。这一天是鲁迅的好友在漪澜堂为鲁迅办的饯行宴,8月26日鲁迅便离京南下。

北京的南海、中海、北海构成“前三海”。什刹海位于北京内城北面,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周边地区,又称“后三海”。1912至1916年京师图书馆就设在什刹海后海的广化寺,鲁迅常去那里因公视察或借阅图书,顺便也在什刹海周边转转或是饮茶吃饭。

鲁迅去过什刹海多次,主要在后海一带活动。那里的湖边垂柳与水中的荷花是北京城中绝美的风景,每年端午节到中秋节的庙会,也使什刹海非常热闹,其他时候行人就很稀少了。有一次日记记载非常有趣:1912年9月5日,“上午同司长及数同事赴国子监,历览一过后受午饭,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之,迨回邑馆已五时三十分。”

2024-08-14 主讲人:萧振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224.html 1 “中轴线”上话鲁迅 66,2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