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32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聚焦“放心托育,方便可及”的群众诉求,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实践建言落实举措,不断推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以实现“幼有所育”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进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整合各方力量参与 推进“托幼一体化”
“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各行业领域的价值遵循和根本目标,托育服务也须顺势而为提升服务质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决定》中特别提及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托育服务发展凝心聚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看来,“幼有所育”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更是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
3岁以前,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在个体成长关键期提供适宜的养育与教育支持,能够更好地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持续推动完善托育服务,有效解决一些家庭在婴幼儿托育上的难题,可以说是当前完善民生公共服务和生育支持措施的应有之义。
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门修订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放心托育 方便可及”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倡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家庭托育点,用真实有效的托位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
“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更是新时代政策领域的关注重点。”柳茹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在调研中发现,0-3岁婴幼儿全面与长远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均衡性并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性。
依据现状,她提出遵循“政府统筹,整合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思路,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氛围和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让托育服务真正解民忧、暖民心。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工作前沿思考,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促进发展与强化监管的关系。”柳茹认为,“托幼一体化”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在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一体化”上下功夫,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具体如何落实?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倡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托育服务,解除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支持“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班解决入托难题。与此同时,建议妇联、卫生保健部门等相关机构及单位,依托社区构建0-3岁社区活动驿站,拓展婴幼儿游戏场地,为家长提供“小时班”“临时托”等灵活多样的公共托育服务,携手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还是鼓励企业建设嵌入式幼儿园等,都涉及专业人才的培育、准入标准的差异等问题。
为此,柳茹希望各地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0-3岁托育服务纲领性文件的执行力,深刻领会并树立正确的0-3岁早期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全面对照国家方针政策与标准,对托育服务机构的保育教育质量、人员资质、教养方式等进行常态化的动态评估与综合监测,确保每一项服务、每一位人员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开展“早期教育方案”“照护与养育的内容与方法”“婴幼儿游戏”等相关研究课题,发挥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要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以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推动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社会对优质托育服务的期待与需求。”柳茹说,相信通过政府引领、多方协同、综合治理,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公平、更安全、更有质量的托幼服务,共同支持儿童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夏杰:
多渠道加强托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托育服务不仅关系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夏杰认为,《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能更好地为广大妇女及家庭消除后顾之忧,对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推动优化生育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7.57万家机构提供托育服务,托位总数362.4万个,全国千人口托位数2.57个,比2021年末增加0.54个,但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仍有距离。
“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过3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夏杰调研发现,在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家庭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公立托育机构“一位难求”“挤不进”,而民办、营利性托育机构往往收费高且质量良莠不齐,家长普遍反映“送不起”“不敢送”。从供给端看,托育专业人才缺口大,制约了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019—2022年,中国儿童中心《全国托育服务机构质量评估标准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全国6省市共计37家托育机构,在实地观察以及座谈中,发现托育人员队伍建设存在诸如缺乏准入资质、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学科建设缺位等困难。
“近年来,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但也面临师资不足、课程标准缺失、实习场所匮乏等问题。”夏杰注意到,受限于专业人才不足,一些托育机构以幼儿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等作为上岗凭证,部分资格证书培训时间短,且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操性。
此外,由于社会培训资质难以保证,多数托育服务机构选择进行内部培训,但这样的自培通常受限于机构自身培训人员的经验与技能,系统性、规范性不足,培训质量往往大打折扣。
“托育行业要行稳致远,还需强化人才支撑。现实情况是,我国尚未建立专门针对托育工作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托育机构实际运营管理中存在着托育人员准入门槛较低、缺乏专业人才任职的现象。”针对托育人员数量匮乏、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夏杰提出把好入口关,建立托育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推进完善托育专业人员任职资格证书制度与托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专业性支持体系是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可挖掘公办托育机构力量开展培养培训工作,给予相应的政策、经费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支持有照护经验的女性、转岗职工等从事托育服务。”夏杰表示,幼有所育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面对众多“新手爸妈”的期待,要把《决定》中的相关部署领会好、落实好,在托育服务可及性、普惠性、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持续增量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