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3 版)

案由: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环境中。中国因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而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是减少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的重要措施。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适应气候,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2022年我国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需求更为迫切。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意味着要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上未雨绸缪,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和弹性,也意味着要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等,同时还需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认知。

建议:

一、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早期预警以及适应措施的监测评估。在“双碳”目标下,我国需继续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提高减缓和适应的协同效应,需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早期预警,提升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实施效果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多部门跨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和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城市保障基础设施安全指标体系。强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水资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设施的影响研究,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相关行业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完善城市暴雨、大风等相关工程建设与防范标准,提高沿海城市海平面变化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等,提高城市韧性。

三、提升城市气候风险综合应对能力。推动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接,强化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发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适应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气候风险精细化管控和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气候变化对城市人群健康等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加强对相关急、慢性病的防范和适应能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加强公众自我防范意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技能。

四、提升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气象精准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风险预估能力,推动构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和深化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发展网格化、智慧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技术,提升城市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024-08-16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300.html 1 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66,3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