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戏玩家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更引发了广大家长们的普遍忧虑,产生“电子产物如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的普遍看法。
基于此,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管理政策”。比如,2021年颁布的网络游戏“限时令”便是其中的一记“重拳”,通过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试图从外部干预孩子们的网络游戏行为。今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这部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媒体报道来看,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活跃程度,但这种“堵”的方式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部分孩子在政策的限制下“躲猫猫”,而另一些则转身沉迷于短视频和社交媒体。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特定的“沉迷”对象。从街机厅、港影、武侠小说到网络游戏、短视频。“沉迷”的形式虽变,但背后逃避现实和追求新奇的心理却始终如一。
对此,基于切身感受,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和家长需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游戏沉迷”问题,重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面对诱惑”,并积极探寻摸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疏堵结合”的解决方案。
在众多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现实中不少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角色缺失现象,常出现缺乏及时有效沟通、过度溺爱或是放纵不顾等问题。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网络诱惑时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判断力。青少年成长阶段是塑造未来良好人格的重要节点,因此做好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打赢“防沉迷持久战”的关键一环。
建议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作用,利用其在青少年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建议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成功经验,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