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规模优势不断巩固,持续保持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等创新性科技成果的接续问世,也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不断攀上新的高度,彰显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坚实步伐。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要不断优化与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历经70多年不懈追求,奏响了一曲曲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凯歌。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中高职学校每年可以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院校所开设的1300余种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都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虽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发展阶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办学基础条件薄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产教融而不合等问题都在制约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让职业教育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能力建设。2023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40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30亿元,占比仅为21%,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相对更少。要增加职教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逐步提高财政生均拨款标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行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2025年底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
第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2023年,全国职教本科招生规模增加到8.99万人,但仅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564.06万人)的1.59%,与“2025年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快聚焦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建设,逐步扩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增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要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要加紧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优秀“双师型”队伍。要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且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办法,凸显职业教育教师教书育人使命和技能水平、专业教学能力。推进地方研究制定职业院校人员配备规范,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遴选、建设好兼职教师资源库,促进教师规模、质量、结构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第五,推进职教国际合作,赋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要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跨境合作,深化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助力企业行稳致远。要加强“职教出海”综合能力建设,尤其在国际标准研发、国际化师资队伍、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上下足功夫。制定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管理制度,为“职教出海”提供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
职业教育在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不可或缺、大有可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有真本事,让国家有好工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中国制造行稳致远。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一定能助推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