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副刊

瑶里改编的前前后后

刘哲睿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0日   第 11 版)

▲陈毅与兄长陈孟熙自瑶里返回南昌时的合影

1938年,在皖浙赣边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严峻考验的三支红军游击队,在中央东南局、皖赣特委的领导下,汇集于皖赣交界江西一侧的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后开赴抗日前线。瑶里改编,实现了皖浙赣边区革命斗争的战略任务转变,推动了皖赣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中共皖赣特委通过谈判,和国民党当局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4条协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不久,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南昌成立,发表了《告南方游击队的公开信》。

10月底,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中共皖赣特委代表江天辉,与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代表、驻瑶里别动大队大队长在安徽祁门县舍会山进行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4条协议:第一,国民党当局停止向红军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通行无阻;第二,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第三,释放一切政治犯;第四,红军游击队停止与国民党当局的敌对活动,其全部给养由国民党当局负责。至此,皖赣边区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宣告结束。

谈判结束后,中共皖赣特委决定派李步新、江天辉去南昌,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汇报谈判结果,请示下一步工作。当陈毅得知活跃在舍会山一带的皖赣特委组织健全、人员齐备,还保存了350余人武装时,连声称赞“不简单”,并决定亲自到皖赣边区进行调研、动员和部署。

陈毅视察景德镇、瑶里、舍会山,部署改编工作

1937年12月初,陈毅从南昌首先来到景德镇。在景德镇,陈毅与国民党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官员等会晤,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红军游击队改编和成立办事处与他们进行了交涉。

当时,位于景德镇的江西省陶业管理局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出任局长。在杜重远的影响下,管理局内的青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与中共皖赣特委取得了联系。

1937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陈毅来到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与景德镇抗日救亡歌咏队成员和陶业管理局的进步青年进行座谈交流。在会上,陈毅鼓励青年踊跃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陈毅告诉青年们,在离景德镇不远的瑶里就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并简要地介绍了游击队的情况。会后,江西陶业管理局工作人员李清泉等13位进步青年带着陈毅的亲笔介绍信去瑶里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并在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随后,陈毅经瑶里到达舍会山。舍会山位于安徽祁门县境内,与江西浮梁县瑶里相邻,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皖赣特委活动中心。在这里,陈毅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共皖赣特委的工作汇报,对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游击斗争的皖赣边区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随后传达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会上,陈毅宣布将皖赣特委改为皖浙赣特委,接着,陈毅向全体干部战士作了报告,阐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义,并要求“在合作中必须保持独立性”,“抗日由国民政府领导,但红军决不与国民党军队合编”。陈毅的讲话,使边区干部战士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迅速提高。

多支红军游击队集中瑶里,接受改编

皖浙赣特委根据陈毅的指示,立即组织边区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干部向各阶层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景德镇成立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办事处。与此同时,特委还派人联络皖浙赣边区各支红军游击队汇集瑶里。瑶里是红军在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到1938年1月30日,由皖赣特委负责人王丰庆、李步新以及杨汉生带领的皖赣独立营与活动在祁门、浮梁、婺源、休宁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共150余人;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侦察营营长熊刚带领的原皖浙赣红军独立团与在宁国、泾县一带坚持游击斗争的游击队共50多人;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并坚持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等地开展游击斗争的红军游击队150多人,先后到达瑶里,分别驻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集中接受改编。

瑶里的改编工作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统一番号。先将各游击队合编改称“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熊刚为支队长。第二步,整顿思想。进行“搞好革命团结”“自觉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第三步,加强军事训练。组织部队统一了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等课目的动作要领,实行了早操制度。第四步,扩编部队。在中共瑶里地方党组织的大力宣传下,进步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义勇军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组成多支宣传队,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十多天便动员200多名进步青年报名。

陈毅再次亲临瑶里,指导改编工作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在南昌正式成立后,新四军军部移驻南昌。随后,新四军把由各红军游击队改名的“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组建4个支队,主要领导人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动员做好部队集中改编工作。为了胜利完成改编任务,皖浙赣特委派李步新、杨汉生到南昌向东南局汇报了部队联络集中情况以及各地党组织联系的情况。陈毅在听取汇报后,于1938年2月春节期间专程赶到瑶里,看望接受改编的指战员。

在瑶里,陈毅召开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干部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陈毅在瑶里程氏宗祠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重申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

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从瑶里开赴抗日前线

经过整编的第三营下辖七、八、九3个连;熊刚任营长,张振东任副营长,刘玉林任军事教导员;全营550余人,机枪3挺,步枪200多支,短枪30多支。2月10日,第三营召开抗日誓师大会。会后除留下20余人的短枪队和地方工作人员100余人外第三营指战员告别父老乡亲,前往安徽歙县岩寺新四军集结地集训,不久后奔赴抗日前线。

第三营离开瑶里前后,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改称新四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在景德镇办事处的指导下,成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公开的任务是继续收编红军游击队、照顾军烈属、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交涉等相关事宜。瑶里留守处成立后,作为中共祁门、浮梁、婺源中心县委机关,经过努力,很快使周边各县党组织得以恢复,党员发展到4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开展。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2024-08-20 刘哲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532.html 1 瑶里改编的前前后后 66,5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