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让中外人文交流之花根深叶茂

金永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0日   第 12 版)

“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青少年一代是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需要着眼于青少年一代,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招法,逐步破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为设置的中外人文交流障碍,培养更多的知华友华人士,让中国声音更好地融入世界优秀文明的“大合唱”,让中外人文交流之花根深叶茂。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面对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反应不一,欢迎期待和抵制不满皆有。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和反华势力,在西方部分媒体上长期自加“反华滤镜”,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恶意歪曲误导,甚至抹黑、造谣和诬蔑,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得不到客观公正全面的展示,造成民心隔阂,阻碍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相亲。

想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发展成就,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还是远远不够。费尽千言万语,不如到实地一走。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欢迎海外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亲自踏上中国的土地,亲身感受一个立体化的真实可信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倾力打造了海外文化中心、欢乐春节等一批中外人文交流的软硬件平台,持续发挥出良好的影响。文化和旅游部每年春节期间在世界各国举办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就是其中的典范。2024年“欢乐春节”在海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500场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20余个国家举办“全球彩灯点亮活动”,极大地吸引了海外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促使他们产生到中国实地探访旅游的强烈冲动。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就曾谈道:“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疫情以后,我国迅速优化出入境政策,大幅扩大免签入境“朋友圈”,针对海外朋友来华遇到的电子支付、门票预约等“痛点”问题逐一改进,赢得了海外朋友的欢迎。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让中国文化、中国风光、中国形象、中国价值更加深入人心,既要鼓励支持海外青少年踏足中国大地短期旅行观光、访友访学,也要注重长远,培养一支知华友华的新一代海外专家学者队伍。这就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吸引海外青少年到国内接受华文教育抓起。近年来,我国有关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长足的努力,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今年6月12日,我随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同志到华侨大学调研,欣喜地看到海外对中国华文教育的迫切需求,看到海外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这座前身由陈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门招收华侨华人学生及来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目前有境外学生1300多名,已经形成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华侨大学考察调研,最突出的感受是这所学校浓郁的国际范儿,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传统,但都有一颗喜爱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的心。来自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境外学生大多都能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自己的学业情况,学生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兴趣也令人高兴。时值端午,有的学生在编织艾草结、艾草香囊,有的学生在学中国毛笔书法,有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做的中国菜,还有的学生介绍自己学成回国后的就业方向。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我们还看到,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境外的学生现场展示了在学校学习到的中国文化,也介绍了自己本国的一些文化习俗。有的同学写的毛笔字有章有法,有的同学高兴地向调研组同志报告,因为在中国学习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已经在自己国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

年轻一代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希望所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就要把这样的特色教育学校办得越多越好,让更多的海外青少年一代来华求学、科研,深入地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做中国和世界互通互融的使者。

民心相通是最大的政治,文化相融是最佳的媒介,年轻一代是最好的未来。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也必将迎来新的光明前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

2024-08-20 金永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537.html 1 让中外人文交流之花根深叶茂 66,53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