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中医专家提醒:

秋季心血管病高发需谨防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1日   第 10 版)

立秋后,大自然由暑热转为秋凉,阳气渐弱,阴气渐增,万物整体从“长”转“收”,逐渐成熟;气候也由炎热、潮湿向凉燥过渡,常会造成血压的波动,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对于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那么,秋季应该如何进行心血管调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

起居有常,适其寒温

适其寒温。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白天秋高气爽,要注意防晒,外出宜佩戴帽子,戴墨镜保护眼睛;夜间注意保暖,可盖薄被;外出旅游须备长袖衬衣或风衣。

收藏精气。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不妄作劳。勿熬夜,避免睡前玩手机、上网至深夜,建议在子时(23时)前入睡。

养阴润燥。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导致人们口干舌燥、皮肤干涩、便秘等不适,甚至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心绞痛发作等。燥邪伤肺,对于肺气虚弱的老年人,可引起干咳、咽中黏痰难咯等,甚至出现喘息。因此,在饮食上须以凉润、滋阴为主,适当食用粳米、蜂蜜、冰糖、银耳、鲜百合罗汉果等润肺生津之品。中医认为酸甘可化阴津,可适当食用酸味食品,如山楂肉、桑椹子、乌梅、菠萝等。但不要过量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亦不宜多吃烧烤、吸烟、酗酒。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专科辨证开具药膳、膏方服用。

自我疏导、调节情绪。受气候影响,人们在秋季更容易出现悲伤、忧愁等不良情绪,导致血压异常波动、心绞痛、心衰加重、心律失常等,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五脏相关。在秋季,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自我疏导、调节情绪。慎防情绪应激,木火刑金,肺金不能助心治节;房劳过度,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精气耗泄,水火不济,心火独亢,引发心脑病证。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

通过穴位保健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穴位保健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建议,最好早晨按摩内关、阴郄、膻中。早晨温度偏低,自然界的阳气还未充盛,同时早晨身体由安静的睡眠状态,过渡到白天的运动状态,耗氧量将增大,相应的心脏的负荷也将增大。因此这时点按膻中、内关、阴郄就是在给心脏加油添动力,能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每日起床前点按或掐按,配合呼吸,随呼气慢慢下按,随吸气慢慢抬起,每穴5分钟,强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程凯介绍,具体来说:

内关穴,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统领胃心胸,治心痛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对心率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当心动过速时,重刺激内关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轻刺激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等,内关还可主治心悸、胸闷、胃痛、恶心、失眠、烦躁等症状。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两寸,两筋之间,即手腕中间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两横纹连线分6份,最下面的1份下1/6点为内关穴。

阴郄穴,心脏救急穴。阴郄相当于心脏的救急穴,心脏疾患的急症取之。表现为心痛、恐惧,有濒死感,同时可见音哑,出冷汗,心神不安等症,可治心痛,可缓急止痛。此外阴郄有敛阴之效,擅长止汗,治悲恐情志、臂肘痉挛等。阴郄在前臂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

膻中穴,人体之气海。膻中在胸部,为宗气汇聚之处,是对人体心肺功能的概括。为人体之气海,可治疗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气机不畅等疾病。此外还可治疗胸乳病证,如产后少乳、乳房胀痛等疾病。膻中在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女性因乳房形态的不同,用乳头定位则失当,可选择第四肋间与人体正中线的交点。

“另外,膻中、内关、阴郄只是针对心绞痛的基本穴位,还应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来配合不同的穴位,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程凯最后提醒。

2024-08-21 本报记者 陈晶 中医专家提醒: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585.html 1 秋季心血管病高发需谨防 66,5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