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北京市政协委员许莉:

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能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实习生 马鑫雨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3日   第 11 版)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可以用‘一脉相承 薪火永续’来概括,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可,更是对北京这座古都独特魅力的肯定,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今年成功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经12年。“12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许莉表示,12年申遗之路,还传递了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念。对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建筑或遗址,而是强调对整个轴线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在许莉看来,这种理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即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所在的环境和背景。

“其中,也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特别是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中轴线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许莉补充说。

许莉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坚持长期保护与利用并重,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也是此次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启示。“在保护的同时,注重对其合理利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发展文化旅游等方式,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申遗保护工作影响力不断扩大,公众与中轴线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如今,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传进千家万户,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许莉表示。

近年来,北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保护理念,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中轴线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建立详细的数字档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对中轴线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等。同时,在保护过程中注重创新保护方式和方法。如通过‘织补式’保护理念将壮美中轴、礼仪中轴和文化中轴融入老城保护与更新之中;通过举办光影秀、特展等文化活动为古老的城市之轴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等。”许莉介绍说。

如今,古老的中轴线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绽放夺目光彩。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如颗颗明珠汇聚,历史文脉,绵延不绝。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还面临一系列保护课题。”许莉表示,首先,需要加强对中轴线上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其次,需要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升公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需要推动中轴线与现代城市的融合发展,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条“线”闪耀世界,激荡着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申遗成功后的北京中轴线,登上国际“大舞台”,如何讲出好故事,成为一道必答题。

许莉建议,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公众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展示、‌推出互动小游戏和数字IP形象、‌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通过国际交流功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公众亲身体验中轴线的魅力。如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同时也可以在比赛中发掘和培养对中轴线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成为中轴线遗产保护志愿者。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公众对中轴线的多元化需求。

许莉进一步建议,发挥北京中轴线的国际交流功能。通过整合中轴线上的历史商业街区资源,‌以“文化+”为重要引擎,‌提升京味神韵、‌国潮创造、‌艺术品鉴、‌数字创意等文化消费体验,‌同时依托北京中轴线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经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和新经验。

“希望在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中,不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人领略到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许莉说。

2024-08-23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实习生 马鑫雨 北京市政协委员许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696.html 1 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能 66,6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