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通州大运河博物馆:

讲述人水城共生的故事

本报融媒体记者 秦云 易欣 满达呼 许义甫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3日   第 11 版)

这个暑期,在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称“大运河博物馆”),来自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珍品吸引了大批观众竞相参观。其实,自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地标之一,已然成为北京市新晋网红打卡地。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

大运河博物馆坐落在运河河畔,远远望去外形酷似一艘“运河之舟”。“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处处体现着运河元素,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生动再现了当年的运河图景。”北京市通州区政协专委会工作四室主任程行利介绍说。

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存,傍水而居。“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而且先有通州后有北京城。”程行利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他的记忆中,老一辈人时常提起大运河的故事。

运河漕运,关系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大运河成为连接北京与江南腹地的重要水上通道,南方的漕粮、丝绸、瓷器和建筑用材等纷纷沿着运河北上进京,漕船卸粮交仓后,将北方的商品如梨、枣、棉花、皮毛、手工艺品等随船南运。

“通州作为千年运河北首,是仓储漕运重地,也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对南北物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程行利进一步解释,“‘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大仓西大仓,东西大仓藏东西’描述的就是古时通州的重要地位。在大运河滋养下,北京城得到了丰富的供给,明朝时修建紫禁城的大量原材料也由大运河运至京城,因此素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

“在基本陈列展览‘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中,全面展示了北京城和大运河之间的互动关系。北京在从军事重镇逐渐发展成为都城的过程中,大运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来自大运河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北京的都城地位才得以巩固提升,最终成为一座文化交融、多元包容、物资繁华的城市。”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小钰回忆说,在基本陈列展策划初期,团队成员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走访考察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最终确定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着重讲述大运河和北京城的故事。

在程行利看来,大运河促进了中华民族南北方的融合与发展,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老百姓既有上善若水的智慧,又有勇立潮头的勇敢与坚毅,既有像江海一样善为百谷王的包容,又有着通达四海的理想与胸怀,大运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重现运河盛景

“这里的展览太震撼了,置身展厅之中,仿佛穿越千年,可以目睹大运河的昔日风采。”在展陈大楼三层中厅,刚刚体验完“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的河北保定游客李璐不禁发出赞叹。

据黄小钰介绍,该展览以“波沿南北 泽被千秋”“集萃中国 流光溢彩”“舟楫千里 惠济天下”为叙事结构,运用了全域沉浸CAVE体验系统、核心区三维衍射系统、衍生区超智能数字点云系统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实现身临运河、畅游运河。“这是在国内博物馆常设展中首次尝试如此规模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在实现视觉震撼的同时,借鉴舞台艺术设计,让装置、灯光、影像分而有序、合而成势,艺术与科技共生,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古今融合的奇妙之旅。”

“展览中还运用了5G中控传输技术、舞台化技术、VR、AR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多感官地体验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黄小钰表示,在基本陈列展中,共展出约1100件文物、展品,以时间为序,从史前贯穿当下,还原了大运河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大幅提升藏品、人员、场馆建筑的安全性,大运河博物馆在展陈大楼周边设置了长达620米的隔震沟,展陈大楼地下一层下方设置了1.8万平方米的隔震层,在隔震层内共设有242个隔震支座,它们将整座博物馆托举起来,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这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同时,隔震层、隔震沟的隔离作用对文物库房的防水、防潮也有很大帮助。”程行利介绍说。

据程行利透露,大运河博物馆原先的项目名称为“首都博物馆东馆”,市区政协委员在调研视察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重要的文化特征,因此多次建议将博物馆命名为“大运河博物馆”。“我们在组织委员调研座谈的基础上,联名市区政协委员向市区政协撰写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才有了如今‘大运河博物馆’这个新名字,希望我们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为后人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

悠悠运河,润泽四方。流淌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希望大家在走进运河、了解运河的同时,能够切身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创新的伟大精神,产生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黄小钰说,这是她所在的展览策划团队所有成员共同的初心。

2024-08-23 本报融媒体记者 秦云 易欣 满达呼 许义甫 通州大运河博物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699.html 1 讲述人水城共生的故事 66,6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