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从“战新”到“未来”——

生产力持续“上新”的合肥故事

本报记者 胡方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9日   第 04 版)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第二个获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首批首个挂牌,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加快打造……牢记嘱托的安徽合肥,正以“创新”为最大特色、最大动力,在传统、战新以及未来产业中统筹布局,推动生产力持续“上新”。

日前,记者跟随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合肥市,深刻感受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澎湃动力。

新兴产业聚集

一块110英寸的8k显示屏中,演员正在上妆,从头发到皮肤,每一处细节都分毫毕现——在合肥新站区京东方的展厅内,这家知名液晶显示企业的各种最新产品,正吸引着访客们赞叹的目光。

据京东方合肥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液晶显示屏产品,目前已经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智慧医工等领域广泛应用,从在合肥布局第6代生产线到如今10.5代线,京东方在安徽的累计投资已过千亿元。如今,全球10%的显示面板都是安徽合肥制造。

而在京东方不远处的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折叠屏、环绕屏、卷曲屏等各种形态的屏幕以及场景应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在现场的展示中,屏幕可以像纸张一样卷曲,极大地丰富着参观者对终端产品的体验期待。

以京东方、维信诺为代表的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作为合肥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处于产业发展的快速跑道。

近年来,安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以合肥为例,近十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0.2%提高到54.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69.9%提高到84.1%。2023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占规上工业比重54.7%。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4位,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抢占未来赛道

目前,“芯屏汽合”(“芯”即芯片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合肥现象级的产业地标。

“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480余项,在量子通信相关领域的同族专利数量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在合肥高新区,国盾量子公司副总裁唐世彪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概况。

在国盾量子附近,一条原本称为“云飞路”的道路有了新名称:“量子大道”。道路两旁,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等一批企业,持续展示着合肥在量子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批量子领域尖端成果在这里问世。

量子产业是合肥市明确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合肥市抢抓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四链融合,积极发展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五大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在合肥集聚。

就全省而言,近年来,安徽正持续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领域,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加快构建良性互动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前瞻布局细分赛道。

平台服务创新

新赛道呼唤护航发展的新机制!

2022年6月,合肥大蜀山脚下,一个“一核两园一镇”空间布局的平台——“科大硅谷”蓬勃兴起。

在省、市、校各方共同努力下,科大硅谷已初步构建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感召了一大批优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成为安徽省创新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大硅谷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服务科技创新,坐落于巢湖岸边的安徽创新馆同样有自己的“绝活儿”。

该馆集中展示了2300多件安徽打造的大国重器和重大创新成果,同时还承担着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重任。自开馆以来,这里汇聚发布的创新成果有17000多项,促成成果转化交易额1160亿元。

安徽创新馆探索建立了全国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机制,并通过成立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打造了技术开发、转化交易、项目孵化、展示推广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我们服务了2万多家企业,从成果的挖掘、技术需求的分析到成果评价,整体化的功能重构,有力地推动了转化的提升。”安徽创新馆主任陈林介绍。

据了解,当前安徽正实施全域创新行动,打造全域创新体系。在强化提升合肥创新能级的同时,加大对芜湖、蚌埠以及其他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为全域创新奠定基础。

2024-08-29 本报记者 胡方玉 从“战新”到“未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924.html 1 生产力持续“上新”的合肥故事 66,9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