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理念

王澍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2日   第 12 版)

编者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传承与创新”专栏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撰写系列文章,讲述中国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蕴含着对中国传统建筑资源的深入挖掘,对西方现代建筑的价值重估,对中国当代建筑的理念探索,让传统与现代相衔接,让本来与外来相辉映。

一个严肃思考的中国建筑学者,如果想谈一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理念,有几个基本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这个理念是不是关于中国的?众多现代的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是什么?中国的城乡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中国固有建筑之美秉持怎样的态度?

因此,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探索之后,今天来讨论一下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理念,就要先知道,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生变化和创造,“当代”一词是特别指向地方性文化的觉醒的,而且是向世界开放的。在这种意义上,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理念的讨论,将必然开始于以今天的世界为背景的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再认识,也必然伴随着对主导过去一个世纪的西方现代建筑理念与价值的重估与评判。

建筑是要让人通过可以直观、可以触摸的方式去体会,才可以感受并评判的。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否能举出一种图像,它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面貌的独特和高度?以国土的广阔和文化的多样,这几乎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概括答案的。难免想到那张我最喜欢的中国建筑界画,即那张收藏在故宫的《千里江山图》。我开始去想,或许这张画并不只是画家的虚构,而是指向一个曾经真实的存在,一种如此美好、如此优雅的建筑文化,一种如梦境一般的世界。建筑与江山互相唱和的如画美景绵延千里,其水平如此之高,放眼世界,恐怕很少有地方可与之相媲美。

如果说这种建筑与江山的千里唱和之美是传统中国建筑大美的根源,指向世界罕见的一种国土景观系统,那么,就建筑本身而言,中国人如何在城市中处理大型公共建筑的布置,处理建筑房屋与山水、自然的关系,房屋与人的关系,就体现在建筑的基本类型——院落上。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有意思的是,故宫是一组院子。宫墙之外,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也是一个院子。这是中国式的兼善之道。

从西方学院派建筑学的话语体系出发看,一直到清代为止,中国可以说有历史悠久的建筑活动,但根本没有建筑学可言,因为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建筑师这个专业角色。但从今天世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看,中国传统建筑完全是使用自然材料,以非常现代的装配式建造方式为主,几乎就是一种想象中的、关于世界未来的一种自然且真实的材料与建造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建筑的研究受西方建筑史研究方法的影响,忽略了对乡村与园林的研究,而实际上,中国的传统乡村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建筑成就,它创造了一种不输于任何城市的建筑艺术。以现存实物来看,至少在明代,中国乡村已经实现了类似城市化的空间组织与房屋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大规模人口的非贫困状态。而中国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更是一种西方建筑史中从来没有编录过的极高水平的建筑,园林将建筑与自然高密度混合,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打破了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这是整个西方世界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建筑学。

只有经过这种对中国建筑传统与西方现代建筑的价值的双重评估,中国当代建筑的原创性理念才有可能产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24-09-02 王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123.html 1 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理念 67,1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