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革命文献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马静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2日   第 12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革命历史文献是革命文化的文献载体,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光辉历程,记载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各文献收藏单位十分重视革命文献的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我所在的国家图书馆作为头部收藏单位更是把革命文献的保存保护、整理揭示与开发利用放到重要位置,以革命文献的普查、整理出版、数据库建设、原始文献保护等原生性和再生性手段为抓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摸清底数、集腋成裘:编纂《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1949)》。为了全面摸清革命文献存藏数量,国家图书馆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此项工作需要首先制定普查规则,确定数据格式和传递方式等,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经过前期大量努力工作,目前已汇集59家文献收藏单位的文献普查数据共计30余万条,以此为基础,组织编纂《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1949)》。此项工作不仅是文献学意义上的版本目录、校雠考据,更要求编者从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学理出发,对所辑文献的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把关,对各类形态的伪装本进行科学鉴别,具有非常大的研究难度。经过反复甄别、层层筛选,最终辑录1911年至1949年9月出版的革命历史图书近1.4万种,2024年4月该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战争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钩沉拾遗、嘉惠学林:推动珍贵革命历史文献有序出版。作为抢救、保护革命文献的有效措施,国家图书馆面向全国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组织申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将各文献收藏机构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化身千百活化利用。此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在各文献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挖掘并整理珍贵、有价值的文献也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实施。此项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等系列出版物。其中的“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已出版图书138册,涉及淮海战役、各抗日根据地期刊、报纸、根据地地图、经济史料、解放区文艺文献、教育文献、中共早期新闻史料、党报党刊等,以翔实的史料和文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予以再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专业史料支撑,为研究者爬梳史料提供指南。

引领业界、荟萃百家:创办《民国文献研究》集刊。为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理论性学术性研究,国家图书馆创办学术集刊《民国文献研究》。集刊的问世加强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为及时反映国内外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在调查、整理、考证、研究、解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革命文献保护利用向更高水平迈进。

建章立制、有规可循:建立健全革命文献保存保护长效机制。国家图书馆在科学稳妥地开展革命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革命文献保存保护工作机制及行业规范的制定工作。切实加大文献预防性保护力度,配置适于革命文献保护的装具和库房设备设施,推进文献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制定《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采取分类、分级方式,成熟、稳妥的技术路线,解决革命文献普遍存在的纸张酸化焦脆等问题,开展重点文献的数字建档及酸化程度测试工作,确保文献永续传承。根据文献普查情况,对尚未进行缩微或数字化保护的红色文献进行抢救性扫描拍摄,建设国家级革命文献缩微胶片总库,并做分布式保存,实现文献内容的异质保存,确保文献内容永久安全。

革命文献保护工作是一项庞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来共同推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促进新时代文献学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

2024-09-02 马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122.html 1 革命文献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67,12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