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浙江湖州:

世间美景与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3日   第 09 版)

浙江省湖州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江南城市。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认识到兴修水利是关系到农业丰歉、国家命运的大事,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至春秋末期,太湖周边的湖州、苏州、无锡、嘉兴一带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开垦荒地事业,逐渐形成了“纵浦(溇港)横塘圩田系统”。东西走向的人工河流称为“横塘”,南北走向通往太湖的小河称为“纵浦(溇港)”,“圩田”则是低洼地区用防水堤围住而形成的农田。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工具的改进,太湖沿岸出现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为一横塘”的“塘浦圩田”格局。

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人们发现可以从江河中捞取鱼苗放入池塘中养殖,河、湖、塘里的淤泥可以肥稻与桑,种在淤泥上的桑树生长更为健壮,加上丝绸业的发展使种桑养蚕收益远高于种植水稻,就形成了“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

历经2000多年的嬗变,湖州桑基鱼塘依然以活态形式保留着。这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洼地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经济模式,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创举,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和传统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将之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以湖州市南浔区菱湖、和孚两镇部分区域为核心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于2014年被原农业部发布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不仅是种桑养蚕养鱼的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农业湿地。除了丰富的湖桑、家蚕、淡水鱼类品种资源外,还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桑蚕业基地转移,人们也在探索着桑基鱼塘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

以优质农产品和特色食品助推桑基鱼塘可持续发展。探索桑叶养鱼新模式,成功申报“桑基塘鱼”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桑叶、桑果多种用途,生产桑叶茶、桑叶蛋糕、桑叶咖啡以及桑葚汁、桑葚酒、桑葚果酱等各类生态绿色食品;开发蚕蛹与蚕丝新功能,研发以丝素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及生态绿色蚕丝蛋白为原料的各类健康食品。

以拓展农业功能助推桑基鱼塘生态与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利用桑基鱼塘良好的生态环境、智慧的生产方式、多样的桑蚕与鱼类产品、丰富的农耕文化,研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活动,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主题酒店,举办“农民丰收节”和“鱼文化节”,不断推出新的乡村旅游业态,“渔家乐”舞蹈更是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进行演出。

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助推桑基鱼塘系统的共保共享。出台《桑基鱼塘管理规定》和有关保护发展规划,与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研究与教学基地及国内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产业协会,创建“研学人家”机制以强化企业与村民的联系,开展面向村民的培训活动,实现共同保护、共同受益。

以国际交流互鉴助推桑基鱼塘走向世界。承办了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接待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国际专家考察团,承办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和“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研修班等,宣传了中国优秀农耕文化,展现了桑基鱼塘的独特魅力。

先辈创造的世间美景和循环典范依然在当代人手上延续着、发展着,传统的桑基鱼塘在发生着变化,但生态循环、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和生存智慧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在不断创新发展,桑基鱼塘也因此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

2024-09-03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浙江湖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174.html 1 世间美景与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 67,174 /enpproperty-->